介绍了欧洲汉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法国传教士在中国的贡献,以及他们编写的早期汉外辞书。特别提到了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圣母堂印书馆出版的三部中法辞书,因其特色和便携性而广受欢迎。文章将重点研究华克诚编写的《法汉字汇简编》,探讨其生平、辞典结构、词目选收和中法文释意特点,以揭示其在词典编纂和中法语言接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华克诚,1851年生于法国,家境贫寒,完成学业后成为教区神父。1877年被派往中国上海,在上海徐家汇神学院学习汉语后,以传教士身份在江南教区多个地方工作。华克诚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认为汉字组合无穷,学习汉语虽难但有趣。他在上海开始中文学习,1883年尝试用中文布道,其辞书受南北官话和松江方言影响,具有地方特色。19世纪末,清末社会动荡,不平等条约激发传教士学习汉语和编写辞书的热情,同时清廷官员和知识阶层认识到外语人才重要性,推动辞书出版。华克诚编写的《法汉字汇简编》和《汉法字汇简编》因方便实用而畅销,促进法汉语言学习和中法商贸、外交。辞书在民间受欢迎,也得到法国远东学院推广。华克诚辞书成书于1899年,1900年出版后多次再版,缩略版《法华袖珍辞典》于1951年在巴黎重印。华克诚辞书在20世纪初中法文化、宗教、外交和商贸交往中需求迫切,对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至关重要。法国来华传教士早尝试编写法华词典,华克诚借鉴前人作品,发现当时辞典不便携带和词义解释过多,因此编纂便携法汉、汉法辞典。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0年第一版《法汉字汇简编》,大小合适,便于翻阅。
《法汉字汇简编》是华克诚出版的第一部辞书,具有奠基性地位,其结构和内容设计实用导向明显,为后续辞书提供了雏形。辞书篇幅精炼,1900年初版收录约9900个法语词目,分为前言、《告读者》、正文和勘误四部分,正文按字母表顺序编排,每页分为三栏,分别是法语词目、中文释意和注音。初版未标明词性,后续版本补充了词性标注。辞书收录了较多天主教相关词汇,用字母C标示。法语短语或例句部分用“—”代替主词,方括号内补充释意或短语在中文释意中省略。华克诚采用“法语、中文、罗马音”的三栏设置,与前人辞书排版不同,更便于查找和理解。第三栏为中文注音,包含罗马注音和声调。华克诚在前人注音体系基础上调整修订,形成的华氏音系影响了后来法国远东学院所采用的拼音系统。华氏音系共包含22个声母和39个韵母,与晁德莅、顾赛芬、威妥玛注音系统相比,华克诚对晁氏音系进行了继承与改进。在词目选收方面,华克诚参考了顾赛芬的《法汉常谈》,新增的法语词目数量较少,多为衍生词和名词,体现了对实用性和精确性的关注。尽管增词幅度不大,但体现了编者对收词实用性的深思熟虑。然而,《法汉字汇简编》中也收录了大量专业性较强、在日常交流中罕见的航海类术语,影响了其作为通用工具书的实用性与普适性。
探讨了19世纪信息传播不发达背景下,辞典编写的地方性色彩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法国传教士华克诚的《法汉字汇简编》受其江南教区背景影响,中文释意和表述带有南方官话特色。与顾赛芬的《法汉常谈》相比,华克诚在翻译策略上更大胆开放,采用"汉化+异化"的方式,丰富了汉语表达。他引入了一些新事物、新概念,同时兼顾中西、新旧杂糅,体现了翻译的灵活性和对文化互适的追求。但在处理一些含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时,华克诚的翻译并非总是准确,偶有偏误,反映了语言接触初期语义迁移与文化解读的不稳定性。总体而言,华克诚在翻译中展现出一种折中与调和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和丰富了双方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色彩。
从清朝末年到五四运动,早期中外语辞书记录了汉语口语中的生动例词例句,引入新词丰富汉语表达,推动了清末白话文发展。这些辞书成为汉语语音与词汇演变的重要媒介。华氏辞书在清末民初江南地区被广泛使用,对中文在欧洲传播有贡献。其语音体系展现南方官话特色,影响了法国汉学界的拼音体系。华氏辞书在构架体例、词目选收和中文释意方面突破了传统范式,强调实用性与准确性,翻译策略灵活结合归化与异化,体现中法跨文化交际特色。其编纂理念与体例对后世法汉/汉法辞典产生启发。尽管存在局限,但作为特殊历史语境下的语言成果,华氏辞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未来研究可从音韵学、语法学、翻译学及语言教学等多维度进一步发掘其学术意义与研究价值。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