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在传承文化、塑造品格、启迪智慧方面的重要性,以《神笔马良》为例,探讨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情况。指出中国儿童文学域外翻译或改写作品在译介中占重要比例,但相关理论研究不足。研究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探讨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和发展路径;另一类通过个案研究外译的译介模式。当前研究多集中于英语国家,对其他地区和语种涉猎较少。本文旨在对《神笔马良》法语版改写进行综合梳理,探索改写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理解变异的必然性,挖掘改写价值和当代意义。将聚焦人物形象变异,分析跨文化变异现象及背后原因和影响,思考保留文化异质性的重要性,探索既注重中国民族文化异质性,又能贴近译入语国家儿童接受期待的海外译介模式。
探讨了视觉文化时代下中国经典儿童文学在域外的多模态改写现象。改写被定义为一种再写性创作,属于“大翻译”范畴,强调跨语际交流中的创造性叛逆。以《神笔马良》为例,分析了其在法国的改写历史和现状,指出法国出版商更倾向于选择绘本、连环画等非文学性图书。改写团队由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组成,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使作品跨越媒介边界。法语版改写加入了图像、声音、表演等多模态元素,文字表述简单化,视觉表现比重增加。这种跨模态改写与视觉文化时代特点相关,满足了读者对多模态文本的需求。《神笔马良》通过剧本、绘本、连环画、戏剧等多模态形式在新语境中不断演绎和传播,构成互文性,丰富了作品表现层次,拓宽了儿童受众的理解接受维度。以《马良的世界I》为例,分析了华裔设计师刘扬如何借助连环画形式,再造原语文化审美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美学思想融入改写作品,实现跨文化审美迁徙。改写不仅是内容思想的传达,更是艺术境界的体现,对儿童文学尤为重要。改写作品在域外的接受和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通。
赵继荣指出,欧美儿童文学主流倾向于幻想型文学,强调文学的浪漫与诗性。《神笔马良》在域外改写中,核心主题一致,但现实主义风格和道德倡导被弱化,更强调奇幻和浪漫色彩。曹顺庆的变异学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会产生变异,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马良的世界I》和迪迪埃版的《神笔》两部作品在改写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良的世界I》更侧重奇幻和冒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结尾烘托了马良的英雄形象。而迪迪埃版的《神笔》省译了原著情节,主人公性格淡化,皇帝形象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变异上尤为突出,反映了注视者对源语文化的心理范式、思维模式、话语方式、文化观念的变异过程。《马良的世界I》由华裔设计师完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递民族自豪感。而迪迪埃版的《神笔》由法国本土作家和插画家完成,存在文化误读和曲解,对中国形象存在刻板认知。不符合真实语言文化的信息会对儿童读者造成误导,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建构。
探讨了中国经典儿童文学在域外改写过程中的文化误读和异质性保留问题。通过对比改写文本和原著人物形象,揭示了形象变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变化。安托纳·贝尔曼强调“异”对目的语文化的考验,指出文学外译作品在跨文化变异中的必然性。朱自强和许钧分别强调儿童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异质性的重要性。《神笔马良》的异质性体现在马良形象和神笔隐喻的民族精神。跨文化改写中,原文化异质性保留难度增加,如“神笔的由来”情节在不同改写版中呈现不同演绎,导致价值观转变。刘云虹和许钧指出,抹去异质性的翻译会导致作品歪曲和文化误读。改写者和绘图者面对文化异质性的态度问题,涉及误读与曲解,是西方集体想象的投射。过婧指出,强势语言文化往往忽视对弱势语言文化的了解,导致对异质他者的拒绝或抹杀。改写过程中,应尊重原文文化语境和身份,在消除文化隔阂和保留作品文化异质性之间寻求平衡。将中国文学异质性在西方显化并广泛接纳充满挑战,中西方文学译介存在不平衡性。海外华人华裔作家和插画家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外团队合作改写模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创造既保持中国民族文化价值,又贴近译入语国家儿童阅读期待的作品。
视觉文化时代下,多模态改写为中国儿童文学国际传播提供新机遇,满足现代儿童阅读需求,但过度“文学他国化”可能丧失文化独特性,影响文化传播和民族形象。改写变异涉及语言风格、情节、人物形象等表层内容,更深入主题内涵和精神底蕴,反映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差异。正确评估改写价值,让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伦理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译入语国家是关键。儿童读者有能力接受异质性,保留文化异质性能激发他们探索异域文明的兴趣,让中国儿童文学更真实地走进译入语国家儿童读者内心。不断改写的作品在异域传播将推动经典文学作品的当代阐释,实现文学作品生命的延续与丰富。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