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 | 更新时间:2025-07-20
罗新璋的复译研究——《特利斯当与伊瑟》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曹雪 ,  张弛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   2025年7月20日   ·   2025年 29卷 第3期   ·   DOI:10.20254/j.cnki.2096-4919.2025.3.031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介绍了法国中世纪骑士文学经典《特利斯当与伊瑟》的传播历程,包括贝迪耶的改编、朱光潜的首次中文翻译以及罗新璋的复译。探讨了罗新璋复译此书的原因、复译手段以及如何实现经典文本的增值和精神传续。分析将从罗新璋与朱光潜的翻译主张、罗译本对朱译本的继承与超越、罗新璋的复译伦理三个维度进行。

2 罗新璋与朱光潜的翻译主张辨析

深入探讨了朱光潜与罗新璋在翻译主张和语言策略上的差异与联系。朱光潜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从“言不尽意”到“言意合一”的转变,强调翻译应保持原作的生命完整性,主张在忠实原文的同时,译文应流畅,推动白话文的发展。罗新璋则提出“离形得似”说,强调翻译应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传达原作的神韵,将翻译视为“二度创作”。在语言策略上,朱光潜支持白话文,同时认为应批判继承文言中的优秀因子,适度欧化以丰富汉语表达。罗新璋则主张使用“纯粹之中文”,反对“外国中文”,借鉴外文以增强汉语弹性和表现力,但避免翻译腔。两位译者在追求传达原文神韵、恰当运用文言、借鉴西方语言等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在是否忠实原文形式、是否采用欧化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

3 译本对比:罗新璋对朱译本精华的继承与超越

文革结束后,罗新璋开始翻译《特利斯当与伊瑟》,最初不知已有朱光潜的中译本。在得知朱译本后,罗新璋本想放弃,但朱光潜鼓励他继续。80年代末,罗新璋在整理旧稿时,决定继承朱光潜的精彩译笔。在体裁与风格上,罗新璋继承并优化了朱光潜的叙事框架和语言风格,如使用“列位看官”强化拟话本色彩,注重节奏和韵律的传达。在字词的继承和修改上,罗新璋吸收了朱译本的精彩译笔,并对一些“瑕疵”进行润色,如将“特别受国王宠爱”改为“被恩独隆”,使句子风格一致。在句子的调整和优化上,罗新璋认为汉语句子过长会影响阅读,因此力求简洁,以小句为主,如将朱光潜的长句切分成若干小句,更好地还原原文叙事风格。在人物形象的跨文化重塑上,罗新璋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分层化处理和人物姓名的艺术化加工两个方面,如对马克王的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显示其身份尊贵和威严;对人物姓名进行艺术化重构,如“伏偻生”体现了人物佝偻的外貌和猥琐的性格。罗新璋的翻译策略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既营造熟悉感,又保持一定距离。

4 罗新璋的复译伦理

讨论了罗新璋对复译伦理的看法,认为复译应引入竞争机制以提升翻译质量,反对无意义的重复。罗新璋在复译《特》时展现了高尚的复译伦理,包括对前译者的尊重和吸收其翻译思想,创新超越前译本,以及诚实守信地对待复译工作。他不仅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流畅和谐,传递原作神韵,还对前译本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在副文本中声明参考了其他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对前译者的尊重和诚信。

5 结语

朱光潜的翻译工作通过借鉴文言文和欧化语言丰富了白话文,为文学翻译和白话文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文学性、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局限。罗新璋在复译中注重节奏韵律和整体风格的和谐,对人物语言和姓名进行艺术化处理,追求神似,使译文更加洒脱活泼,流畅自然,成功继承并超越了朱光潜的译本,实现了原作在时间上的延续。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