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 更新时间:2025-04-27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犹太问题书写:在显性与隐性之间
梁亚波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   2025年4月27日   ·   2025年 29卷 第2期   ·   DOI:10.20254/j.cnki.2096-4919.2025.2.067
2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犹太问题书写复杂且引人入胜,普鲁斯特对犹太元素的处理既显性又隐性,引发评论家广泛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犹太评论家发现普鲁斯特的犹太身份后,开始探讨其作品中的犹太观点。犹太复国主义编辑如乔治·卡塔维维护普鲁斯特的犹太情结,而批评家如莫里斯·利贝尔和皮埃尔·伯恩鲍姆则质疑普鲁斯特的犹太身份和对犹太民族的情感表达。普鲁斯特在与犹太评论家安德烈·斯皮尔的交流中澄清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强调以无私方式探索客观现实的重要性。国内外学术研究多聚焦于普鲁斯特的反犹与亲犹立场,本文将采用文史互释方法,结合《追忆》文本和普鲁斯特书信集等史料,探讨普鲁斯特的犹太书写方式及其体现的犹太情结。

2 普鲁斯特的犹太身份之困

探讨了普鲁斯特的犹太身份认同问题及其与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犹太问题书写的关联。普鲁斯特的犹太身份认同复杂且矛盾,他既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又无法完全割舍与犹太民族的血缘联系。普鲁斯特的外祖父母和母亲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犹太背景和文化传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面对当时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普鲁斯特在公共场合往往保持沉默,避免直接冲突,但在私下里对犹太人表现出同情和赞赏。普鲁斯特的社交性格和对犹太身份的挣扎使他在种族冲突中形成了一种超然的理性和包容态度,将对犹太民族的情感深藏心底。这种种族冲突对普鲁斯特性格的塑造和他在作品中对犹太问题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显性写作:犹太人的真实处境

探讨了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犹太人真实处境的显性写作策略。普鲁斯特通过反犹元素,从三个维度展现了世纪之交反犹主义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社会各阶层对犹太人的排斥,尤其是上流社会的无情抨击;叙述者看待犹太人的方式对应当时社会非犹太人的观念,犹太人被描绘为滑稽丑陋;小说中犹太人物本身也是反犹者,表现出对本民族的憎恨和自我排斥。这种显性写作是普鲁斯特面对社会普遍反犹偏见的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也是他站在犹太人立场上有意为之的策略。普鲁斯特认为,作家应忠实还原历史现场,展现犹太人充满矛盾的身份认同,而非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他希望成为社会历史的书写者和忠实记录人,展现犹太人的团结和自我排斥的双重心理。

4 隐性写作:犹太身份的苏醒与回归

探讨了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犹太问题的隐性写作手法。普鲁斯特通过显性与隐性写作传达了对犹太民族的复杂情感,其中隐性层面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犹太观念。在法国反犹主义的背景下,普鲁斯特通过书信和虚构作品隐晦地表达了对犹太民族的情感。他塑造的犹太人物斯万和布洛克,通过样貌和姓名的隐性描写,暗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回归。斯万的形象从风流才子转变为“希伯来老人”和“先知”,象征着犹太意识的觉醒和精神返乡。布洛克的姓名变化和对犹太街区的记忆,揭示了他对犹太身份的隐秘依赖。普鲁斯特通过这些隐性写作,质疑了同化主义,揭示了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始终存在,民族特性是无法摆脱的轮回。此外,普鲁斯特的弟弟罗贝尔在犹太复兴期刊上发表的《德·福什维尔小姐》选段,反映了普鲁斯特对犹太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普鲁斯特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被犹太复国主义者广泛利用,作为反对同化的论据。普鲁斯特对犹太民族延续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在他对个体生命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5 结论

指出,《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通过显性与隐性写作手法探讨犹太问题,显性写作迎合社会偏见,隐性写作则表达对犹太人的真实情感和命运思考。普鲁斯特巧妙地在作品中暗示性地表现犹太人物,传达自己对犹太问题的态度,同时可能唤醒犹太读者的民族意识。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