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变通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历史和重要性,从古代的道安、玄奘到近代的钱钟书、傅雷,再到严复、黄忠廉、刘宓庆、陈荷荣和叶子南等学者对变通的讨论,强调变通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涉及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多种方法。变通的目的在于解决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局,实现翻译的通达。许渊冲基于中外文化、语言、社会、历史差异,从诗歌翻译实践出发,结合中国诗歌特征和读者期待,提出了“三化”及其变通翻译观,丰富了我国翻译史中的变通观,并指出了解决诗歌翻译问题的变通之道。
探讨了许渊冲的“三化变通”翻译观,强调翻译观念对译者的影响。许渊冲通过大量实践,构建了翻译艺术观,并从哲学角度提出翻译理论。他引用鲁迅的“三美论”,认为诗歌翻译应传达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意美最重要。许渊冲进一步提出“三化”翻译方法:深化、等化和浅化,涵盖多种具体技巧。他还提出了“三之论”、“三似论”和“三势论”,与“三美论”和“三化论”共同构成其翻译思想核心。许渊冲强调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三化”译法,以传达原诗的“三美”。但他未明确说明何时使用何种译法,仅提出以传达意美为原则。这种灵活性源于诗歌外译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许渊冲的翻译观,需从其翻译实践出发,并进一步探讨变通的特征。学界对“三化论”的讨论多以英译为例,本文则探讨其在法译诗歌中的应用,为理论提供新的文本证据。
探讨了许渊冲如何运用“三化变通”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唐诗法译中的难题。唐诗之美体现在意境、情感、景象、音韵和形式上,这些特点在翻译时成为保持原诗美感的障碍。许渊冲强调意美为先,音美次之,形美最后。在处理押韵时,他通过保留原诗的押韵结构,并在法语中寻找合适的韵脚来传达音美,如在《听筝》中通过交错押韵来体现。对于叠音词,由于法语中叠词使用较少,许渊冲选择舍弃叠音词的音形特征,转而传达其意义,并通过加词来深化翻译,如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用“sans cesse”来描述连绵不断的雨。在数字翻译上,许渊冲根据数字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模糊数字采用浅化处理,对于具体数字则等化翻译,并在必要时通过加词来深化文化内涵,如在《新嫁娘》中通过“depuis trois jours”和“mariée”来传达中国新婚风俗。总体上,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在保持原诗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同时,对唐诗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翻译。
探讨了许渊冲“三化变通”翻译观在实践中的应用特征。实践性方面,通过分析许渊冲法译唐诗中的尾韵、叠音词、数字等翻译问题,展示了“深化”“浅化”“等化”变通能有效解决诗歌外译中的障碍,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顺应性方面,许渊冲通过“三化变通”顺应法语和诗歌韵律特征,解决汉语叠音词、数词、专有名词等难题,体现了翻译活动中变通的顺应性,旨在满足特定读者需求。动态性与复杂性方面,许渊冲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变通方法,兼顾诗歌整体的意美、音美、形美,使“三美”呈动态平衡。“三化”变通方法与其效果非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转换过程。许渊冲的“三化变通”翻译观打破了传统二元静态规定论的局限,体现了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中西译论中变通的不同术语和形式;许渊冲“三化论”的实践来源和问题解决指导作用;学界对“三化论”的大量研究;本文分析许渊冲中国诗歌法译实践,明晰“三化变通”表达;总结“三化变通”的实践性、顺应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深化理解许渊冲变通翻译思想;强化变通作为翻译基本属性的观念。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