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教学 | 更新时间:2025-04-27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古典名篇汉法笔译教学模式探究—以《论语》为例
吕如羽 ,  范馨木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   2025年4月27日   ·   2025年 29卷 第2期   ·   DOI:10.20254/j.cnki.2096-4919.2025.2.029
1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强调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旨在通过专业课程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特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外语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翻译教学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以《论语》笔译课程为例,探讨汉法笔译教学模式,包括源语文本解读、翻译原则和技巧讲授、学生译作评析,以及教学经验与不足的讨论,旨在推进课程思政与笔译教学的融合,为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

2 深入与“迂回”:中文文本语内解读

探讨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将中国古典名篇的汉法笔译教学模式与语内解读相结合。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论翻译》中区分了“语内”和“语外”翻译,强调了语内翻译在笔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翻译《论语》等古典文本前,译者需深入理解源文本内容和形式,以准确传递其内涵。课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多个《论语》注解版本,深入理解儒家范式下的精神意涵,为语际翻译做准备。同时,学生还需关注中国古代诗歌和白话小说的形式特征,以保持源文本的美学特质。翻译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对中文古典文本语言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深入研读源文本,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的比较中提升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积累和素养。

3 “充分”与“可接受”:语际翻译策略探讨

探讨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将中国古典名篇汉法笔译教学模式与语际翻译策略相结合。通过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家吉迪恩·图里的“初始规范”理论,讨论了译者在翻译时需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选择。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需要将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有效传递到目标语言中。同时,为了实现文化传播,译者还需考虑目标语文化的“可接受性”。通过分析《论语》的汉法翻译版本,学生学习了如何根据源文本内容和目标语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译本,理解了译者如何根据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国译者,需要在忠实传递源文本内容的同时,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协调“异化”和“归化”的关系,有效传播中国古典名篇的“意”与“形”。

4 知行合一:学生翻译实例展示

探讨了翻译实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古典名篇汉法笔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前期对源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译本研读,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现场翻译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处理“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关系。练习结束后,教师进行译后讲评,并组织学生分享翻译心得。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名篇段落作为翻译练习素材,既提升学生兴趣,又触及重要概念和问题。

在《论语》的翻译练习中,学生展示了对关键词的不同处理方式。对于“终身行之者”,学生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儒家理念的多重角度。在处理“其恕乎”时,学生既有将“恕”转换为法语常见词汇的译法,也有保留原文“恕”的拼音并加以注解的翻译方式,体现了文化传递策略。

学生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翻译清晰呈现了对源文本的不同理解方式,展现了《论语》内涵丰富的文本所可能呈现的不同“语内译文”。学生把握住了“知”“好”“乐”之间的细腻等级关系,并通过恰当的法语表达突出了不同学习状态之间的等级关系。

在翻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学生对“学而不思”及“思而不学”的翻译较为类似,基本选择了明晰的法语表达对应源文本。在翻译“罔”和“殆”时,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法语词汇以呈现“迷失”和“封闭”之意,体现了在语义理解和语际传达上的细腻思考。学生注意到源文本语句对称的结构特征,在译文中着意并置了结构相似的法语表达,既再现了《论语》语录的美学特征,又兼顾了法语表达的通顺和“可接受性”。

5 上下求索:课程模式思考与改进

探讨了中国古典名篇汉法笔译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进。强调了源文本语内解读的准确性和深入性,以及学生译者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立场和策略。通过《论语》课程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源文本的意义内涵和形式特点,并在翻译中找到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语之间的平衡。学生展现了差异化的翻译实践,体现了文化传递策略上的多元探索。在讲评与总结译文时,强调了“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提出了有效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出海”的根本目的,确保翻译既忠实原文意图与内容,又适应目标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学生在提高翻译技巧的同时,对古典名篇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明确了新时代外宣语境下的重要使命。但也发现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如学生对源文本理解的欠缺、法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空间等。计划通过加强源文本研读、扩大法语阅读、细化译本评析等方式改进。同时,提出了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三阶人机对话”AI辅助笔译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辨析AI翻译的双重性,培养“驾驭工具而非依附工具”的技术观,在文化解码与再编码中体认“创造性转化”的时代命题,实现翻译能力与思政素养提升的同频共振。

6 结语

习近平主席强调准确翻译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中国古典名篇汉法笔译教学应重视课程思政模式,回答外语教育根本问题。教学过程包括“语内”理解、“语际”翻译和翻译实践三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向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培养新一代优秀翻译人才和文明使者。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