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自17世纪起形成文化区域知识体系,二战后借鉴美国经验推进学科建制现代化,形成独特研究传统和学科体系。文化区域学由费尔南·布罗代尔命名,与文明史研究密切相关,指不受政治边界限制、共享社会问题和历史经历的国家或地区。法国学者关注以语言、风俗、信仰等要素建构的文化群体及其生活世界。法国文化区域学研究传统、视角和制度是在法国"知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分为三大阶段和四种范式:1.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文化发现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范式;2. 二战后至20世纪末以现代性与发展为中心的文化现代化范式;3. 冷战结束后具有后现代反思批判色彩的文化全球化范式。
法国文化区域学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随着民族国家建构和殖民扩张而发展。17至18世纪,法国形成了文化发现主义范式,如让·博丹的《国家六论》和柯尔贝设立的青年语言学院,促进了对异域文化的研究。18世纪启蒙运动推动了“文化大发现”,法国人如亚历山大·罗德对越南进行实地调研,拿破仑远征埃及促进了埃及学研究。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如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等,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主要媒介。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域外社会文化的关注,为法国现代文化区域学奠定了智识基础。
19至20世纪,法国进入殖民扩张时期,文化区域学知识积累服务于殖民战略,推动了殖民认知和历史学观念的系统性转变。法语联盟和国立殖民学校的成立,以及巴黎政治大学的殖民教育系,体现了文化区域学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发展。法国史学界出现了“殖民转向”,构建法国的殖民史学,赞颂法国的海外扩张。文化区域学成为“殖民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有组织地发展。东方学、美洲学和非洲学等术语的出现,以及相关学术刊物的创办,标志着殖民扩张语境下的、具有一定学术规范的文化区域学共同体逐渐形成。
二战后,法国面临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外部世界和文化区域。法国第四共和国总理皮埃尔·孟德斯-弗朗斯将增强国家科研能力作为经济恢复的重点,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背景。美国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为法国提供了借鉴,美国对欧洲的援助也推动了法国知识生产与美国知识诉求的结合。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和巴黎政治大学率先开展文化区域学学科建设,激活研究传统,打通学科界限,催生新知识体系,并赋予其合法性和自主性。
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学部1958年设立文化区域学系,标志着法国区域国别学科建制化。布罗代尔受美国科研体系启发,提出跨学科知识与方法促进长时段历史研究,发展文化区域学。第六学部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法国高等教育部的资助,科研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到1960年,第六学部已有涵盖多个文化区域的研究计划,形成多学科协作格局。1975年,第六学部获得独立学术机构地位,被命名为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坚持跨学科与综合性研究,成为法国文化区域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巴黎政治大学国际研究中心1952年成立,开展国际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该中心汇集苏联研究、人民民主国家及其经济研究、德国研究等领域,形成文化区域学的知识生产链条。巴黎政治大学形成国际关系与文化区域学融合发展的传统,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以国际关系研究为主要依托。
这一时期法国文化区域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于美苏争霸与东西方冷战背景下,带有“霸权”和“发展”烙印。文化区域学首要研究对象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于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竞争。同时,文化区域学与美国“发明”的发展问题密切关联,关注亚非拉地区新获独立但依然贫穷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第三世界”。以发展为中心命题的文化区域学基于西方普遍价值和单一现代化模式,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冷战后,法国对文化区域研究进行了后现代反思与批判,认为历史变得更多维复杂,对以国家、民族、发展和西方“普世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区域研究立场进行了反思。法国学者强调应更注重文化身份认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看到西方文化内部的异质性与演变。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被视为文化多元主义视角的创新,将文明的断层线作为理解多极多元世界的分界线。法国认为文化区域学应转变为理解全球化世界与国际新秩序的学问,全球化并未使世界趋同化,而是催生了多样层化的身份认同,需要更具全球性视野和适切性的文化区域知识。
法国推进文化区域学向全球化范式转型的重要制度性举措是建立文化区域学“科研兴趣集团”,旨在整合分散的研究中心、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搭建联合科研平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兴趣集团在共同的学术平台上就文化区域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法国认为文化区域学要坚持学科定位,学科知识与区域知识相辅相成,需要借助比较主义方法走出“过度专业化”困境,关注区域内、区域间和多区域层次上的问题研究。引入更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更科学的比较方法被视为推进文化区域学可持续发展、提高知识生产效能的关键。
法国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流强国”,但其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这得益于其外交战略和外交技艺。法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行动的成功,依赖于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法国文化区域学的知识积累始于17、18世纪,二战后进入学科建制和现代化发展阶段,冷战结束后不断革新方法、创新制度、拓展视野,知识生产范式也经历了从文化发现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向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转变。法国文化区域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延续性和发展性,其范式转变与法国的时代使命和国家战略紧密相关。法国成为少数对世界所有文化区域都有系统性研究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探索建设区域国别学科体系时,应关注和借鉴法国开创发展文化区域学研究的路径与特色,为中国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启示和借鉴。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