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了全球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影响。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对教学的挑战。指出现有研究缺乏从教师能动性视角探讨教师与GAI的互动关系。引入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情感体验视角,采用Q方法研究新手与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师在GAI使用能动性上的差异。情感体验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与GAI使用能动性内涵相契合。研究旨在揭示教师能动性三维互动表征及协同/冲突动因,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依据,推动GAI赋能教育向教育生态转型。
通过CiteSpace软件检索和筛选相关文献,发现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外语教师与GAI的互动关系,包括理论视角、研究内容、研究群体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关注GAI对语言技能教学的影响、GAI辅助教学实践和教师能力发展。研究群体偏向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忽视了经验丰富教师。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混合研究方法逐渐兴起。现有研究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初步勾勒GAI与教师实践的互动,但未充分揭示教师GAI能动性的深层表征。质性研究难以系统揭示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互动矛盾;混合研究方法鲜少结合认知与情感探究能动性。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情感体验概念可为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协同分析提供理论框架。Q方法能有效捕捉教师—GAI互动中的能动性表征,揭示情感体验视角下教师能动性在GAI语境中的发展轨迹,弥补现有研究对能动性多维协同机制解析的不足。
介绍了一项Q方法研究的设计,包括研究对象、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研究对象为岭南地区高校的34位大学英语教师,分为新手和经验丰富的两组。研究采用Q方法,结合质性和量化研究的优势,探讨教师能动性的多元视角。数据收集包括构建Q论汇、Q集、问卷准备、主观排序、P集选择和事后访谈。数据分析使用KADE软件,提取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法简化结构,确保特征值≥1.0和累计解释方差在50%-60%之间。
研究结果与讨论章节首先对新手教师和经验丰富教师的Q排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两组均提取出4个因子,总累计可解释方差分别为56%和51%,特征值均大于1.0,表明问卷效度可靠。通过分析正负向极值陈述,识别出不同因子组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使用GAI的能动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维互动方面的具体表征。新手教师分为矛盾型探索者、批判型实用主义者、保守型传统主义者、自信型创新者四类,而经验丰富教师则分为矛盾型权衡者、效率型驱动者、创新型探索者、功能型聚焦者四类。这些分类反映了教师在技术采纳、教学实践和情感体验中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
进一步分析发现,新手教师和经验丰富教师在使用GAI时的情感体验存在矛盾焦点。新手教师的矛盾集中在技术采纳者与教育守门人的双重身份、技术对抗传统经验的保守适应等方面;而经验丰富教师更关注技术便利性与学生依赖风险、角色认知重构及技术整合不足导致的实践割裂。这些矛盾焦点揭示了教师在技术革新与传统教育冲突中面临的挑战,需要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责任。
探讨了情感体验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能动性多维互动机制。关键矛盾焦点包括技术障碍、伦理争议和角色重构压力,这些因素打破教学平衡,激活情感体验发展的动态心理过程。能动性发展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互动,其中情感体验作为整合枢纽,将认知评估转化为情感动力,进而驱动行为选择。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GAI专业发展的启示,包括聚焦矛盾诊断发展瓶颈、构建三维动态发展路径和推动生态化转型。基于以上发现,构建了"矛盾焦点驱动下的教师能动性'认知—情感—行为'互动动态发展模型",核心逻辑是GAI矛盾焦点触发认知、情感、行为维度的三维整合互动,能动性发展是矛盾消解力与实践创造力的平衡,最终提升教学质量。该模型为理解教师技术融合能动性提供分析框架,可作为诊断、干预和评估维度,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本章节总结了情感体验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动性研究。研究发现,情感体验视角有助于揭示教师能动性的矛盾焦点、三维互动机制和动态生成特征。情感体验作为评估能动性的维度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不足和缺乏长期跟踪研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补充和论证。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