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是推进“三进”工作、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目的在于培养能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才。该教材的使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缺乏对教材使用实践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具体难点和教学策略的分析。教师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本研究以一个单元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实际课堂中有效使用教材,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实现思政育人和外语教学的双重目标,使教材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转化。
介绍了在北京某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研究设计。研究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单元为例,探讨了使用《英语读写教程》的挑战、教学设计的应对策略及教学设计的效果。研究收集了教学材料、教学过程记录和学生产出数据等质性数据,通过系统分析提炼出教材使用中的高频问题和应对策略,并采用多种编码方法评估教学设计的效果。研究结果旨在为教材使用提供实证支持和改进建议。
本章节指出教师在使用《英语读写教程》时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不足,讲不出中国故事,以及讲述内容不接地气。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不足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采取被动态度,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相关话题内容一知半解,对很多问题只有片面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导致他们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述中国故事,难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在讲述时往往使用抽象、宏大的概念,缺乏具体事例,不容易被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削弱了讲述的影响力,难以达成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目标。
本章节探讨了教师在使用《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基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四个要素,旨在解决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不足、难以讲述中国故事以及讲述内容不接地气的问题。首先,通过“目标导学、场景导入”策略,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目标,并通过场景设定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其次,“理解铺垫、产出深化”策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并有效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深化理解。此外,教师还通过“以评增信、以评促写”策略,通过师生合作评价增强学生的表达信心,并指导学生将书面表达转化为口语表达,提高演讲的清晰度和吸引力。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一个教学闭环,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国际传播能力。
探讨了《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思。通过两次自评,发现学生对中国式民主的理解、表达和信心显著提升。初次自评中,60%的学生理解和信心仅为20%,而二次自评中,80%的学生理解提高,其中9名学生自评提升至50%-75%,3名学生从20%提升到75%。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和写作,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概念和运作机制,能够运用例子支持论点。学生对中国式民主的理解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在表达上也有提升,能够运用例子支持论点。学生讲述中国式民主的信心有所增强,也意识到需要主动地深入学习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对“理解当代中国”课程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和深入,明确了课程目标,即理解当代中国,并用外语准确、流畅地将当代中国故事讲述给外国人。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式民主的信心增强。从原来60%以上的学生处于较低信心水平(20%)提升至80%以上的学生处于较高信心水平(50%以上)。这种转变表明,学生不仅对中国式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逐渐培养了在外语环境中自信地表达和传播这一理念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课堂录音、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教师反思显示,学生的参与度超出预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教材的印象有所改观,认为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学到有用的表达和方法。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关注政治、社会等话题,主动了解相关的英文表达和新闻报道,认识到学习这些内容能帮助他们用外语有效传播中国故事。
强调了“理解当代中国”课程的重要性,它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加深对中国时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教师应采取目标导学、理解先行产出跟进、评价纳入学习过程等策略,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信心和能力。未来研究可关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教师信心,促进教材价值转化。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