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03
《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教材使用的辩证研究
邱琳 ,  杨波 ,  范岭梅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   2025年7月3日   ·   2025年 8卷 第3期   ·   DOI:10.20083/j.cnki.fleic.2025.0027
16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时政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教材使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入课堂教学层面的研究。本文聚焦《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在教学中的理解、转化和输出难题,采用辩证研究方法,旨在提炼教学框架和开发应对难题的促成活动,以回答学生在融入中国特色时政话语的演讲课中面临的挑战及如何有效应对。

2 教材使用挑战分析

分析了《演讲教程》教材在学生使用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涉及文本理解、文本转化和输出技巧三个方面。文本理解挑战在于学生需深入理解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中国时政话语,如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等术语。文本转化挑战在于学生需将教材内容调整为适合自己身份的演讲内容,处理宏大叙事视角与个体叙事、文件话语特征与个体语言风格的差异。输出技巧挑战在于学生需掌握围绕中国时政议题的英语演讲技巧,避免给听众宣讲灌输的感觉,讲好中国故事,但目前课堂教学对此关注不足。

3 辩证研究

本章节探讨了《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教材使用的辩证研究,旨在解决教材使用中的理解、转化和输出三个层级上的难点。研究遵循“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诠释”的流程,通过两学年的迭代研究,形成了优化后的理论版本和实践版本。学习借鉴阶段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被引入,强调“促成”在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即教师帮助学生逐步达成产出目标的过程。有效的促成需符合“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标准。

在提出理论阶段,构建了时政话语融入演讲课程的促成教学框架,包括教学路径和教学策略。教学路径强调“先理解、再转化、后输出”的逻辑顺序,教学策略则针对三个层级难点提出操作手段。实践理论阶段,选择《演讲教程》第4单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教学实践单元,设计了演讲总任务和子任务,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学材料。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分析悬崖村的贫困原因、学习脱贫攻坚的举措、对接“归因”与“举措”等,帮助学生完成从文本理解到演讲产出的过程。

在反思诠释阶段,教师分析了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设计的逻辑性进行反思。五个活动依次推进,分别应对理解层面、转化层面和输出层面的难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解到输出的过程。教学实践后,教师分析学生演讲产出,对教学有效性进行反思。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内容展示了对“精准扶贫”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但表达具体措施时也出现了用词不当、表达不畅的情况。教师反思后发现,尽管带领学生学习和产出了课本中的举措,但在帮助学生将术语转化为个体叙事方面还有待加强。

4 结语

聚焦《演讲教程》教材使用中的挑战,采用辩证研究方法,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并进行反思诠释。研究对教材使用具有借鉴意义,强调教材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对一线教师提出三点建议:1)教授时政类演讲课程时,准确理解当代中国是前提,需紧扣教材命名,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2)选篇课文时政术语多,应避免平均使力,建议课上学习重点术语,课下自学;3)不同类型和话题的演讲需不同演讲技巧,教师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精细教学设计。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国际传播视域下《理解当代中国》单元教学设计评价框架构建探索

    • 国际传播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素材编写研究

    •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谈判实践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