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外语学科意识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不断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知识体系日趋完善。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加强文明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顾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并探索其建构路径和方式,为构建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和建立人才培养新范式提供参考。
回顾了外语学科内涵建设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2005年前后至2019年呈现多元化发展;2019年至今进入新文科建设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外语学科应重新界定内涵与定位,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外语学科建设提供指引,需坚持"守正创新、交叉融合、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外语学科内涵可从价值、理念、内容、意识形态建构、路径五个维度重构:服务国家战略,树立"大外语"学科群理念,夯实传统学科根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深入探讨了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诉求。强调外语学科内涵建设应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导引,目标定位与结构重组均需基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突破学科困境、应对技术理性冲击、坚守人文价值内核的必然选择。概念溯源部分,深入考察了“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强调知识需超越经验偶然性,揭示普遍必然性,具有真理性、系统性和社会历史性。建构维度部分,将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概括为以外语学科特有的研究对象为载体,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揭示人类语言活动规律与文明互鉴规律,并通过实践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具体内涵体现在主客观统一性、历史生成性和价值导向性三个维度。核心诉求部分,强调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诉求在于“自主”,包括原创、自有、自用三层含义,具体表现为服务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主体性、维护中国文化知识阐释和传播的主权、确立学术话语体系本土化的方法论自觉,以及立足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创新。强调“中国意识”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关键所在,要求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问题和选择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要有利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求。
探讨了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涉及领域范畴、目标原则和发展路径。领域范畴方面,强调构建外语学科知识体系应突出自主特色,改变传统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路,强调中国经验及表达。提出从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四个层面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目标原则方面,强调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紧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路径方面,提出外语学科要守正创新,积极拥抱超学科范式,推动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
外语学科具有战略工具性、知识原创性和系统建构性三重属性,其自主知识体系深度嵌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外语学科的价值在于通过话语生产、知识转化和技术赋能的循环,成为大国崛起的智慧氧舱和文明对话的量子纠缠通道。本文提出了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初步框架,强调外语学科内涵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紧密联系。在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外语学科正从边缘接口向核心枢纽跃迁,经历从他律到自为的转型关键期。未来需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的多重关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