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23
多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德语学习动机研究
陈宇 ,  赵丹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   2025年6月23日   ·   2025年 8卷 第2期   ·   DOI:10.20083/j.cnki.fleic.2025.0018
7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讨论了非外语专业多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动机在外语教育政策和学习效果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当前研究多聚焦于英语学习者,而对非英语语种学习动机的研究在中国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旨在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背景下,考察学生学习德语二外的动机特征与强度,以及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对学生动机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介绍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流理论框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MSS),包括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三个要素。L2MSS理论具有开放性,通过解构操作有助于探究动机因素在不同教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外语教学受宏观、中观和微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研究需要置于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框架下进行。近年来有研究探讨宏观社会因素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但中观层面主体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英语对其他外语学习动机有负面影响,但学习者对多元文化和多语融合的认同也会催生学习动机。针对中国大学德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国内学者进行了一定探索,发现“对德国的兴趣”是最大动因,家庭、学校声望等外部因素影响减弱。德语学习者受学习经历驱动,赋予德语高工具价值,但文化兴趣低于其他语种学习者。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自愿学习德语的动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剖析影响动机的因素,以期对LOTE学习动机有更全面认知,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3 研究设计

介绍了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研究对象为某“双一流”高校非德语专业本科生,共98人。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和政策文本分析。问卷参考Taguchi et al.(2009)的动机问卷,包含3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等变量。问卷信度较高,于2019年11月发放,回收98份有效答卷。访谈于2020年1月进行,共有12名学生参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题分析法分析。政策文本分析重点考察学校德语课程设置、对德交流等情况,结合问卷和访谈内容分析影响。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与讨论章节揭示了大学德语学习动机的特征与强度。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最突出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经历,其次是提升型工具动机,而应该二语自我的均值最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习经历和提升型工具动机对学习努力程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访谈数据补充了问卷结果,显示正向学习经历是维持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涉及学制安排、教学质量等方面。学生对德语的工具价值有认知,尤其在就业和留学方面,但对德国文化的深入兴趣不高。学生对德语水平的预期偏低,对成绩持有平和心态,学习德语更多出于自主选择而非外部压力。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学习动机,其中学校政策和课程设置起重要作用,如集中强化的德语课程和“外语+专业+文化”的教育体系。社会文化环境下,英语的主导地位对德语学习有影响,但学校提供的德语资源削弱了这种影响,促使学生将德语学习纳入个人发展计划。

5 结语

本研究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框架,调查中国高校公共德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析影响因素,旨在为高校非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证支持。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经历和提升型工具动机是主要动因。学习行为的触发和维持是个体内在动机与外部教育规划和社会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高校可通过规划布局、资源调配、制度建设等措施引导和调节个体行动取向,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学校层面的公共外语教学规划、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联结、国际文化交流资源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中观层“外语+专业+文化”的生态系统可削弱英语强势地位对LOTE学习的负面影响。研究样本量较小,结论不能简单套用,但对多语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和非外语专业复合型多语人才培养具有启示。学校应结合办学特色统筹规划,注重语言与专业的结合及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多语教育改革需明确语种间“精”和“会”的内涵和关系,避免资源竞争。未来可开展历时性研究,跟踪学生学习动机变化,考察改革措施的成效。准确把握影响语言学习动机的多重因素,对不利影响进行及时修正和再评估,是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