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课程结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制作英文视频传播中华文化。课程强调个人故事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采集真实故事,经历一系列实践过程,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课程实践发现,大学生是否具有跨文化受众意识是决定故事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探究大学生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过程,帮助教师认识其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探讨了大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所需的跨文化受众意识,区分了生成性和预设性两种跨文化受众意识,并从态度、知识和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强调了产出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需要平衡受众需求和自我表达需求,并将态度和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同时,引入了芬兰学者Engeström提出的拓展性学习理念,认为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更新态度和认知,学习者可以实现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参与课程,实现其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
介绍了个案历时研究设计,跟踪华阳这名阿拉伯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课程中的学习过程。研究采用目的性和便利性抽样,收集了华阳的作业、反思日志和故事视频作品,以及访谈记录。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跨文化受众意识的三要素(态度、知识和行为)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纵向比较,分析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发展的中介作用。两位研究者共同编码,通过多轮互证和成员检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效度,数据使用已获得知情同意。
本章节通过三个学习事件描绘了华阳在“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课程中跨文化受众意识的发展变化。起初,华阳追求宏大叙事,未能意识到跨文化受众的存在,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故事与自我和受众的关联。第二个学习事件中,华阳尝试创作邻里故事,但因缺乏让受众理解故事的技能而放弃,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在第三个学习事件中,华阳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尝试打动和影响跨文化受众,他的跨文化受众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华阳在态度上开始重视跨文化受众需求,并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运用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尝试以亲情故事打动受众,以本土文化价值影响受众,实现跨文化沟通。教师的灵活作业管理机制和同学间的经验交流也促进了华阳跨文化受众意识的发展。
通过华阳的学习案例,探讨了大学生跨文化受众意识的发展过程。华阳在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了跨文化受众意识在态度、知识和行为上的发展。这一过程与跨文化敏感性的发展阶段相似,包括否认、最小化、整合三个阶段。拓展性学习使大学生超越预设内容,创造新知识和实践。教师和学生活动作为中介工具,促进跨文化受众意识的发展。教师通过渐进式退出,鼓励学生发现矛盾;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灵活使用策略,融合自我表达和受众需求。跨文化受众意识的形成需要态度、认知和行动上的长期发展。
本章节总结了大学生在“数字化叙事: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程中跨文化受众意识的拓展性学习过程。研究发现,学生意识从意识到受众存在到调整叙事适应受众,再到用本土知识影响受众,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师生共同识别、分析矛盾并执行策略,推动课程学习活动系统变革,产生新形式和实践。教师和研究者需平衡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效率的矛盾。建议后续课程围绕情感共鸣点锁定主题,提高理论知识转化率,为学生作品提供真实跨文化传播渠道,获取海外受众反馈。本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学生意识发展过程,未来需基于更多样本和语境验证发展规律。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