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强调“语言互通”在经贸和人文交流中的重要性。中国已增设非通用语专业,实现共建国家语种全覆盖,非通用语教育进入提升质量阶段。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与中国贸易额显著增长,东盟语言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本文调查中国东盟九种非通用语人才市场需求和培养现状,为非通用语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数据支持。
讨论了国外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定义、政策和实践,以及中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历史和发展。国外对非通用语的定义与我国有所不同,如欧洲议会和美国NCOLCTL的定义侧重于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语言。欧盟和英国的政策推广除母语外至少两种语言的学习,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教育计划培养关键语言人才,韩国则将53种语言规定为“特殊外语”。中国自1942年以来,非通用语高等教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强调推进语言互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学界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国家语言战略、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现状、个案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等。以往实证研究多以高校个案或小范围调查为主,数据只能部分反映该语种人才的培养情况,因此需要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调查以描绘东盟非通用语人才供需全貌。
基于一手数据,调研中国东盟九种非通用语言人才供需情况,旨在回答市场需求特点、人才供需比及高校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研究对象为掌握至少一门东盟语言、具备相应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采用问卷、访谈、数据抓取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需求调研环节通过抽样统计方法,对三大代表性网站进行调研,共获得有效数据4170条和5742条。供给调研环节爬取2016—2023年间招生计划和录取数据,结合官网信息和问卷调查,总结人才培养特点。
分析了中国东盟语言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特点。需求方面,越南语人才需求最大,泰语、马来语和印尼语紧随其后。多数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菲律宾语。招聘岗位学历要求以本科和专科为主,硕士及博士需求较少。招聘行业广泛,岗位多样,市场对“语言+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英语在东盟地区具有重要地位,东盟外语人才需保持并提升英语水平。供给方面,中国东盟各语种招生高校数量差异较大,泰语招生人数最多。招生以综合类和语言类院校为主,以本科层次为多。东盟语言院校聚集滇桂,生源侧重滇桂粤。本科院校课程以语言文学为主,专科院校课程以行业需求为主。
本章节通过问卷、访谈和数据抓取等方法对东盟语言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东盟语言人才供需不平衡,整体规模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泰语人才供大于求,其他语种供不应求。高校语种专业受外交、经贸、政策等复杂因素影响,东盟语言人才培养具有地域特征,招生院校和生源多集中在云南、广西等地区。招聘人才学历要求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岗位种类多样,涉及行业广泛。院校采用各有侧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语言+专业+技术”的复合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将助力培养“复语+复合+技术”的数字语言服务人才。
建议方面,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持续跟踪调研短缺语种情况,合理规划和扩大东盟短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规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将行业需求转化为培养方案。发挥滇桂东盟语言高校聚集优势,建立跨境语言人才库,推动滇桂粤成为东盟语言人才培养、储备和调拨中心。拓展中国—东盟双向留学规模,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培养更多了解双边政治、经济、文化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二是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数智东盟语言人才。本科院校推行“英语+东盟语言+复合专业+技术”模式,创新课程设计,强化师资培养,鼓励学生跨校、跨境参与实习实践项目。专科院校推行“英语+东盟语言+职业证书+技术”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通过培养复合型数智东盟语言人才,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