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李氏朝鲜王朝时期叙事文学的发展背景,包括谚文推行、平民读者群形成和中国小说传入等因素,以及受中国戏曲影响的李朝说唱文艺“盘索里”的兴起。《沈清传》作为盘索里小说之一,与《春香传》《兴夫传》并称朝鲜半岛三大古典小说,基于民间口头传说,经艺人和文人加工润色而成。《沈清传》在亚洲多国广泛流传,产生较大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但较少对比《沈清传》与其原型《观音寺事迹》的文本,忽视了故事流变背后的社会思想变迁。《观音寺事迹》宣扬佛教,而《沈清传》宣扬儒家孝行,二者情节相似但思想迥异,其转变原因值得探究,可为《沈清传》主题之争提供新视角。
《沈清传》作为18世纪中后期成书的盘索里小说,其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被文人加工定型,主要受众为底层民众。学界对《沈清传》的主题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主题为儒家孝道,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主题为佛教因果报应。这种争论源于《沈清传》从佛教故事演变而来,在李朝崇儒抑佛的社会环境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沈清传》的来源包括多个故事,其中最重要的原型是《观音寺事迹》,与《沈清传》的情节最为接近。《沈清传》讲述了孝女沈清为盲父兑现布施承诺,卖身献粮给寺院,最终成为皇后的故事。《观音寺事迹》则讲述了孝女洪庄被盲父卖到寺院,后成为皇后的故事。两者在情节上有多个相似之处,如家庭贫困、卖身献粮、最终成为皇后等。《观音寺事迹》的成书时间上限为1729年,与《沈清传》的成书时间相吻合。
探讨了《沈清传》中佛教情节向儒家情节的转变。文章指出,沈清的形象从观音化身转变为儒家社会中的女性,扮演孝女和贤后的角色,使她与百姓的关系更亲近。与《观音寺缘起》相比,沈清的故事在情节上有显著差异,如沈清自愿卖身、跳海后复活成为皇后等,而洪庄的故事则没有这些情节。沈清的孝行体现了儒家孝道观,她为使父亲复明而自愿卖身,这与洪庄的孝行不同,后者通过兴建佛寺等佛教方式尽孝。沈清的故事强调了孝女身份和贤后身份带来的情节转变,如她对盲父的执着寻找和对天下穷苦百姓的关心。文章还分析了沈清的孝行如何促使盲父复明,以及这一转变如何体现儒家孝道观。此外,文章讨论了沈清提议举办的盲人宴,这与清代康乾时期的千叟宴相似,旨在践行孝德和关注民生疾苦。最后,文章通过对比新旧世界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对新世界的赞美,以及人们对统治者创建和谐社会的期望。
探讨了李氏朝鲜王朝时期官方崇儒抑佛政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及其在《沈清传》中的表现。文章指出,儒学作为政治服务的学问,被李朝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阶层利益,导致佛教受到打压,而《沈清传》的作者将佛教故事改编为宣扬儒家思想的小说。官方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严格的阶级制度,但随着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开始瓦解,百姓自我意识觉醒,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女性群体参与文学活动上,突破阶级思想,向往美好生活。《沈清传》主题的转变与崇儒抑佛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宣扬儒家"孝"思想,塑造沈清为孝行榜样。同时,《沈清传》虚构出和谐的儒家社会,反映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挣脱封建束缚的强烈诉求。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下层女性在文学活动中登场,认识到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突破阶层限制。《沈清传》中贫民女性沈清借助神力嫁给皇上的叙事模式,体现女性对完满婚姻的希求和贫民女性难觅佳偶的艰难处境。这些特点彰显出《沈清传》与其他小说的区别,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李朝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以稳固国家,英宗李昑试图以儒家道德形象增强王权合法性。《沈清传》作为贫民女性突破阶级的成长故事,在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该小说从佛教故事向儒家文本转变,反映了崇儒抑佛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儒家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读者群的崛起。《沈清传》的文本转变过程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小说源自佛教故事《观音寺事迹》,在李朝社会中经过创作、传播和文人加工,最终定型为儒家思想浓厚的作品。《沈清传》真实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生活面貌,一经问世便受到欢迎,因其展现了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现实生活的诙谐与悲哀。作为成功借用佛教故事宣传儒家思想的文学典范,《沈清传》展现了朝鲜半岛古典小说儒佛融合的动态变化,是不可忽视的文学奇葩。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