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专页 | 更新时间:2025-06-12
语文学指导下的直译——论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翻译思想
田语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汉学   ·   2025年6月12日   ·   2025年 第3期   ·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5.03.010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介绍了20世纪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他在唐代文化史、文学和道教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以及他对汉文古籍英译工作的重视。薛爱华的翻译理论在西方汉学界受到赞誉,其翻译实践被视为其学术成就的一部分。文章将探讨薛爱华的翻译思想及其在西方汉学史中的地位,特别是他如何从欧陆古典汉学流派中汲取灵感,并影响后来的学者。

一 语文学与语文学式翻译

薛爱华的翻译思想深受语文学传统的影响,其发展与汉学研究紧密相连。语文学是一种综合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方法对语言和文本进行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式孕育了古典学和东方学科。19世纪的汉学研究以语文学为主流,早期汉学家如沙畹、伯希和等均采用语文学路径研究中国。语文学研究以翻译为中心,强调对古典文献的忠实翻译和细致注释,以促进专题研究。这种翻译模式被称为“语文学式翻译”,其特点在于倾向于作者、原作和源语言,尽可能还原原文本的意义和语言特点。当代学者韩大伟认为,语文学者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文本的语义和文体修辞,而非考虑读者需求。然而,严格的语文学式翻译可能影响读者理解和阅读体验。历史上,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和美国汉学家卜弼德的翻译作品因过于忠实原文而显得“老派”或“怪异”。薛爱华的翻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语文学式翻译价值的个案。

二 薛爱华翻译思想综述

薛爱华的翻译思想深受其对汉学和语文学理论问题的热情影响,他将翻译的主要目的定位为还原汉籍词句的本来风貌和呈现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他自视为语文学者,以语文学原则指导研究活动,认为语文学关注语言和文献,是理解古代文明的途径。薛爱华强调翻译工作应指向对原文和原文背后历史文化信息的还原,他的目标是共享唐代人的视野和感情,呈现他们的感情。他的翻译思想明显受到导师卜弼德的影响,强调“语文学的准确性”,力求译文准确传达原始语义,不损耗特定时代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技法上,薛爱华采用逐字对译的形式,还原字词的意义、语法结构与意象特点。对于含义丰富或隐晦的词,他运用深厚的文字学、音韵学知识,从追溯词源出发,确定文本中语词的含义和言外之意,以进行翻译。他还会采用稀见、书斋化或拉丁化的英语词进行翻译,以保存汉语词的独特信息。在诗文句式、语法的安排组织上,薛爱华力图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语序和句法结构,保全汉语语言形式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美学讯息。他摒弃了以英语韵体诗传递唐诗音韵节奏的尝试,改以自由体诗翻译唐诗,用逐字对应、意象对应、忠实原文语法规则的方式传达原诗的语义、意象和句法结构上的特征。

薛爱华的译文中,副文本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脚注的使用,多为对译文字词、语义、典故等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他的专著常在序言部分探讨自己的翻译理念和策略,有些甚至专辟一节论翻译。此外,他的作品常在文末附加词汇表,列举译文中出现的重要汉语名词及其对应英译,为读者顺利阅读译文提供参考。

三 对薛爱华翻译思想的评价

薛爱华的翻译思想以直译为中心,强调忠实呈现原作内容与语言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在理论层面,他构建了系统性的翻译理论,批评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倾向,探讨翻译的学术目标和具体流程。他的直译策略展现出较强的学术功能,译文常作为独立的研究成果,对不懂汉语的读者提供了可靠的译本,为汉文英译事业做出贡献。薛爱华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敬重,与西方汉学界以语文学路径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气息相通,具有典型性。尽管存在一些缺点,如部分译词的书斋化、拉丁化倾向,以及部分诗句翻译显得不自然或含义模糊,但他的翻译思想仍具有较强的认识价值。薛爱华的翻译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西方汉学界语文学式翻译潮流的切点,对典籍外译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对于当下汉文外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务具有参考价值。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日本“汉学—东洋学—东方学”三百年演化论*

    • 西班牙多明我会士迪亚兹及其著作述略

    • 名物文化史: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的研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