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了“儒家是否为宗教”这一论题的历史背景和争议。自17世纪起,全球范围内对儒家是否构成宗教的讨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辩论。西方基督教内部的“礼仪之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儒家与儒教的辩论,以及20世纪下半叶关于儒教形成的文章,均体现了这一论题的复杂性。俄罗斯汉学界对此也有深入探讨,从17世纪的斯帕法里到19世纪的瓦西里耶夫,再到波波夫的《论语》俄译,均表现出对儒家宗教性的肯定态度。20世纪90年代,随着“儒学的宗教性”概念的提出,俄罗斯汉学家贝列罗莫夫在多部著作中对儒学的宗教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虽然持儒学非宗教的立场,但同时肯定了儒学的宗教性,并对其独特意蕴有深刻理解,被俄罗斯汉学界称为“莫斯科的孔夫子”。
贝列罗莫夫是中俄混血,曾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等职,汉学研究从秦汉史转向法家思想,后专注于孔子思想研究。他出版了孔子研究“三部曲”和儒学研究“集大成”系列著作,重构孔子生平、译介《论语》,形成个人儒学观。贝氏基于数十年研究,阐发儒学非宗教观点,探讨儒学宗教性,回应俄罗斯汉学界观点,参与中国学界争鸣。他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体现了儒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涉及儒学定位、精神内核及现实意义。
贝列罗莫夫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多次强调儒学非宗教的立场,基于西方宗教成立条件,如神的存在、戒约、机构或组织、信徒崇拜等,认为儒学不符合这些条件。他指出儒学未设教会制度,不存在至高无上的神,孔子被推崇但未被偶像崇拜,儒学中无神创造的教义系统。贝列罗莫夫将孔子描述为世间智者,非神或教主,强调孔子及其言语的入世性。他详细梳理孔子及其祖先世系,刻画孔子的人物形象,认为孔子是哲人、教育家、抵制皇权过度绝对化者、心思缜密的心理学家,用讽刺手法表达观点。贝列罗莫夫还还原孔子言论及弟子记录的历史语境,强调孔子传授的是伦理道德思想,非宗教观念,《论语》非宗教教义。他基于西方宗教范畴,从否定儒学中存在教会制度、专业神职人员,肯定孔子的入世性及《论语》的现实性三个层面,力辩儒学非宗教,与苏联学界认为孔子著作包含超自然力量等观点有本质区别。
贝列罗莫夫认为儒学虽非宗教,但具有宗教性。他将儒学译为“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与“христианство”(基督教)词形相似,带有宗教色彩。贝列罗莫夫指出儒学发挥教化、引导作用,促进人的道德完善,具有宗教功能。儒学影响力广泛,对儒家文化圈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其典籍普及性强于《圣经》。贝列罗莫夫追溯儒学最初形态,认为其受原始宗教观念影响,具有宗教特质。他强调儒学宗教性具有积极精神力量和正面价值,对俄罗斯汉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贝列罗莫夫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强调了儒学的独特面向,即人文精神和世俗性。他认为儒学是一场“去神化”的革命性探索,以“人”为核心,关注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贝氏将孔子学说分为人说、社会说、国家说,强调“孔子之道仅仅是人的学问”。儒学宗教性的独特性在于其从人文角度把握孔子思想,紧扣人的话题,而非超越层面的天、天命、天道。儒学着重阐释人性,主张人的命运非由“天”决定,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及向善性,通过求道可达至善或圣贤。贝氏强调人具有规范行为、树立典范、创造幸福、塑造为君子的潜能。儒学虽非传统宗教,却蕴含独特的宗教性,体现在人文精神与世俗性两方面。儒学关注现实社会,通过广泛实践形成世俗性特征。儒学的宗教性除体现在发挥宗教功能外,还体现在孔子对待天、鬼神的敬畏态度。儒学虽与天有联系,但非决定性,未具象化鬼神。人与“彼岸世界”的交流通过祭拜祖先,表现为孝。儒学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其宗教性的独特面向——人文精神与世俗性。儒家借助贴近大众生活与现实社会的话题及话语体系,传播修己身以达道的思想。
探讨了贝列罗莫夫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强调儒学具有宗教性,但不同于西方的制度宗教。贝氏认为儒学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信仰体系,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观点淡化了西方宗教观的中心主义,提升了东方文化的地位。贝氏的儒学宗教观内部存在张力,他既肯定儒学的社会价值,又启发俄罗斯民众通过比较文化了解儒学。他基于对儒学文化特征的深度挖掘,得出客观且具有历史意识的结论,对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贝氏对儒学宗教性的独特诠释旨在挖掘儒学内蕴的人文精神,将其置于世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讨论。他对孔子及其人性论的浓厚兴趣源于对儒学宗教性独特面向的深入追问。作为异域文明的学者,贝氏基于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孔子思想的深刻体悟,在儒学宗教性议题上得出了与俄罗斯学界传统观点不同的判断,激活了先秦儒学的当代生命力。
海外学者的儒学观点对拓宽学术视野、深化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贝列罗莫夫的儒学研究与中国学界存在趋同或共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探讨儒学的宗教性。贝氏展现出儒者风范,其著作中对儒学宗教性的描述质朴而精准,构建了儒学人文化、世俗化的理论框架,为国际儒学界探究儒家文化本质提供助力,彰显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贝氏以海外汉学家视角阐明研究孔子、重估儒学的必要性,呼应中华民族立根塑魂的现实需求。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