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20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礼贤的生平和汉学成就,特别强调了他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德礼贤在中国生活超过16年,在上海震旦学院和徐家汇光启社工作,后在意大利两所大学教授汉学。他的研究代表作包括1938年的《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和1961年的论文《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1960)》。文章旨在回顾德礼贤之前的研究成果,并考察他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领域的贡献。
讨论了在德礼贤之前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情况。早期学者如亨利·玉尔对地图内容进行了推测,但与实际相差甚远。20世纪初,巴勃罗·巴斯蒂尔斯发现了《古今形胜之图》并认为可能是利玛窦作品的一部分,但后来被证实为明人甘宫所绘。随后,世界各地的利玛窦世界地图陆续被发现,包括京都本、梵本、米兰本和伦敦本。学者们对这些地图进行了研究,但因语言障碍,未能深入探讨地图中的中文内容。直到翟林奈将伦敦本中的中文内容译为英文,才对地图的绘制年代和作者归属问题给出了更准确的结论。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洪业等人在1936年的《禹贡》杂志上发表了对利玛窦地图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利玛窦地图研究的发展。
介绍了德礼贤的研究成果《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的背景、内容和历史贡献。德礼贤受罗马大学华嘉教授和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迪瑟兰德的邀请,对梵蒂冈图书馆藏的《坤舆万国全图》进行研究,并于1938年出版了研究成果。该著作分为历史评论、地图复制和注解三部分,详细记录了利玛窦的生平、传教策略、地图绘制过程,并对存世的五件藏本进行了考证。德礼贤的研究在利玛窦地图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精确了地图的绘制时间,澄清了一些传言,并首次将地图上的中文内容译为西文,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德礼贤的著作还为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古地图树立了范式,其考证方法值得后世学者借鉴。尽管如此,由于出版时期和语言限制,该著作的读者群体较为有限。
1961年,德礼贤在《华裔学志》发表文章,总结了1938年后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的新成果。文章主要进展包括:对前作观点的更正,如地图名称的修正;介绍和梳理新发现的利玛窦世界地图藏本;对陈观胜两篇文章的述评;将地图上的中国文人序文译为英文。德礼贤的研究弥补了前作缺憾,使其研究更准确全面。此后,西方学界直到1986年才有新成果。德礼贤的研究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对地图藏本的刊布、说明文字和地名的翻译受到学界重视,对地图绘制历史过程、不同版本对比研究的论述与判断被广泛引用。德礼贤的研究是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德礼贤的《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和《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1960)》是其在该领域的重要成果。1938年的作品在历史经过、地图版本时间、藏本考证等方面取得进展,刊布五件地图藏本,并将《坤舆万国全图》中文内容译为西文,为历史学研究树立范式。1961年的文章补充文献资料,更正前作看法,研究新发现地图藏本,译序文为英文,为后世学者提供便利。德礼贤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刊布地图藏本和完整翻译图上文字注记,为其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提供宝贵帮助,对研究史作出重要贡献。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