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历史和现状,指出其译本数量之多、涉及译者和出版社之广,成为中国典籍在西班牙语世界经典化的独特案例。同时指出,尽管《道德经》西班牙语译本众多,但学界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未能揭示其经典化路径对当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启迪性价值。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纳入经典的文学文本应具有学术、教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结合翻译个案,说明这一论述对译介研究的适切性。《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形式和经典译介经历了多个阶段,各个时期的译本在表层和深层特征上清晰呈现出其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脉络和译本网络的价值全景图。
在19世纪中期之前,《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主要表现为摘译和节译形式,作为研究中国社会和哲学的附属品。这一时期的译者主要是道明会修士和天主教保守主义思想家,他们试图探索《道德经》与基督教的关系,以促进教义传播和为西班牙国王提供建议。1590年,道明会修士高母羡将《明心宝鉴》译为西班牙语,其中包含《道德经》部分章节的节译。1676年,闵明我转译了龙华民葡萄牙语《道德经》的部分内容。1845年,巴塞罗那文学社团转译了鲍狄埃的《中国图识·第一部》,收录了《道德经》多个章节的内容。鲍狄埃对“道”给予高度评价,强调《道德经》与基督教精神的契合。19世纪初,天主教保守思想家海梅·巴尔梅斯将《道德经》第14章翻译成西班牙语,并认为老子可能受到犹太教义的影响。这些节译和摘译虽然具有边缘化特性,但对当时宗教群体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西班牙汉学发展受限于精通中文的汉学家数量,导致《道德经》的翻译多依赖英法底本转译。这一时期,多种转译本的出现满足了西语世界对中国社会文化了解的需求,具有经济价值。《道德经》转译本不仅为西语读者带来中国道家思想知识,也带来了欧洲主流汉学的“索隐式”解读方式,推动了直接翻译活动,并将欧洲对中国道家经典的认知复刻在西语译本上。
1889年,《中国安南来往书信》第23卷收录苏玛素从中文直接翻译的《道德经》全译本,是已知最早的西班牙语文本,由郭德刚作序。苏玛素将“道”解释为万物根源和源泉,是永恒的法则和智慧道德秩序的原则。郭德刚认为,苏玛素译本以欧洲汉学为范,有助于西班牙语读者理解中国之道。苏玛素翻译中融入大量“上帝”“耶和华”概念,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弘扬基督教实义。
1961年,杜善牧出版《道德经》西语译本,广受欧洲汉学界欢迎。他与兄弟艾尔特里欧全面分析《道德经》,将老子思想与斯多葛哲学、诺斯替教派比较。杜译本注释丰富,采用汉西对照,汉语配罗马拼音,每章加标题提炼主旨,影响后续译本。杜善牧注重原文还原,但在形式编排和部分字词翻译中仍受传教士译者前见影响,探讨道与上帝关系。
1870年,巴桑·伊·卡拉万特斯基于儒莲法译本转译出版西班牙语世界第一本《道德经》西语全译本。巴桑注重押韵,译文简洁明了,带有一定“索隐式”译法。1916年,艾德蒙多·孟达略基于乌拉尔法译本转译《老子:道与直线之书》,是阿根廷第一本《道德经》西译本,重印12次,展现旺盛生命力。孟达略注重格律约束,译文节奏感、句式对称性与音韵和谐性强。
克里斯托瓦尔·塞拉从翟林奈英译本转译《道德经》西语本,包含翟林奈注释、序言、附录和注释。塞拉转译本具有显著社会价值,为西语民众提供安心剂。2007年,塞拉从中文版本直接翻译出版《道德经》,力图精准捕捉老子思想,推动中国道家哲学经典在西班牙传播。
20世纪中后期,《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进入成熟期,以出土文献为本的“原汁原味”全译成为主流。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推动了《道德经》的经典化进程。西语译者汉语水平提升,越来越多选择直接翻译传递东方思想。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引发全球汉学界关注。1978年西班牙汉学家毕隐崖基于帛书版出版《道的思想》,再版近20次,成为再版次数最多的西译本,获西班牙国家翻译奖。毕隐崖从多层次解读《道德经》,认为"道"即"过程",推崇道家"无为"主张。其译本被誉"杰出版本",是迄今最完整的西语版本。1985年,雷孟笃以王弼版本为底本翻译《道德经》,全方位阐释"道"不应被翻译的原因。1995年,雷孟笃在《道与政府的艺术》中进一步阐述道家智慧在生活和政府管理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女性译者安妮·海伦·苏亚雷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西译本已再版6次,力图使西班牙读者深切体认《道德经》哲思。她注重传达原文蕴含的哲理,将"道"译为"curso","圣人"译为"santo"。20世纪中期,《道德经》西译本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译者普遍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精髓。西语汉学家的独立思考彰显,标志着西语汉学的稳步发展,反映了西语学界对中国古老智慧的浓厚兴趣。《道德经》西语译本在亚马逊等图书销售平台获得良好评价,保持稳定强劲销售业绩,反映西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为译者和出版机构提供可观经济回报,进一步激励西语汉学研究投入。《道德经》西译本为西班牙语世界汉学发展和传承提供丰富素材,推动西语汉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21世纪《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呈现多元化全译和多模态译创趋势。西语译者在东西方文明互鉴背景下,通过全译方式传递《道德经》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部分译者开展创译,以多模态形式为全年龄读者提供创新性解读。畅销作家译者如韦恩·戴尔和阿方索·科洛德隆等,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差异进行翻译,确保译本与读者共鸣。中国译者如汤铭新、李建忠和毛频等,凭借严谨态度和高质量译文,赢得国内外关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视,推动中西译者合作翻译的《道德经》西语全译本。汉学家如高遁和高伯译等,通过保留第一人称、增加第二人称翻译等方式,拉近与读者距离,提供具身阅读感受。多模态创译本融入创新元素,追求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如人工智能系统对《道德经》的探索分析。独立出版和自出版的《道德经》译本成为主流趋势,满足文化多样性需求。《道德经》译本在西语世界产生积极社会价值,涵盖多种创新形态,形成广泛知识体系,深刻影响西语文学。
翻译文本经典化是文本在异域传播中获得读者认可和增值的过程。《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属性逐步加强。中西学者的共同研究使其在西班牙语世界获得经典地位。《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最早被译介到域外,影响深远。其翻译超越民族和国界,成为全球化时代东西方古典学对话的成功案例。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