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期刊为海外汉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受到欧美学界关注。通过欧美高校数据库调查与数据分析,从图书馆订阅、学者评价和学术引用三个方面,探讨《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
欧美高校图书馆广泛订阅《国际汉学》,截至2025年1月,已有40多所高校以纸质或电子版形式订阅。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高校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完整收藏1995—2014年的26辑《国际汉学》。2014年《国际汉学》成为期刊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订购了大部分纸质版,其他高校主要通过电子版收藏。这些高校通过购买East View公司授权的中国知网CAJ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查阅《国际汉学》文章。
《国际汉学》自1995年创办以来,受到欧美学者关注。法国汉学家阮桂雅在《汉学书刊提要》介绍其内容,强调其评估中外汉学研究、介绍汉学历史和影响的重要性。德国汉学家坎鹏发表论文,介绍中国出版的外国论中国著作和参考书目的翻译情况,提到《国际汉学》是中外学者首次合作项目,内容丰富。2004年《国际汉学》第10辑设有多个栏目,刊登中外学者文章。法国汉学家贾永吉详细介绍第10辑文章和作者,认为该杂志以评论和访谈形式向中国公众介绍国外汉学思潮,具有参考价值。
《国际汉学》期刊在欧美学术界具有显著影响力,其发表的论文被广泛引用于欧美出版的书籍、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欧美汉学家如伊丽、梅谦立、德希乐、钟鸣旦等在其研究中引用了《国际汉学》的文章,强调了中国学者对区域研究的重视、来华传教士对“上帝”的称呼问题、贺清泰《圣经》研究的贡献等。海外中国学生如孙立天、李凌等也在其学位论文中引用了《国际汉学》的文章,以支持其研究论点。此外,中国学者在外国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频繁引用《国际汉学》的内容,如耿直、李睿等人的研究。《宗教》期刊中,多位学者引用《国际汉学》的文章来探讨《道德经》的多语种译本研究、俄罗斯对《道德经》的诠释、贺清泰的《圣经》译本等议题。这些引用不仅展示了《国际汉学》在学术史回顾、学术观点佐证和背景拓展方面的作用,也反映了其作为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支撑。欧美高校图书馆广泛收录《国际汉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的学术发展。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