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禅宗文化在美国广泛传播并被接受,通过坐禅修禅和阅读经典领悟禅宗思想。禅宗的自由精神和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被美国知识分子和“垮掉的一代”所接纳。8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佛教禅修和学术研究中心。美国佛学研究百余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禅宗研究是重点和亮点。二战前欧美佛学研究主要由精通梵巴文的语言学家或中国学者完成,重点在中国佛教史的经典文本。20世纪初,西方开始了解禅宗。禅宗经历了经典文本被接纳、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并逐渐对美国文化产生深入影响的过程。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多聚焦在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禅学研究情况。本文关注1990年至2020年前后美国禅宗研究的不同阶段重点及其内在发展变化脉络。
美国佛教禅宗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铃木大拙等日本学者对禅宗进入美国学术界有巨大影响。近三十年来,美国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禅宗历史、思想和文献翻译,伯兰特·佛尔和马克瑞等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北宗禅成立史、禅宗重要人物和禅宗与政治关系。伯兰特·佛尔的"三大批判"系列著作集中研究东亚宗教和佛教禅宗历史,提出通过"关键概念"和隐喻进行具体研究,挑战传统"东方主义"话语。他的《正统性的意欲》一书标志着与以往学术研究的决裂,重新整理和书写早期禅宗历史。马克瑞采用多元观点和分析类型研究禅宗,关注早期禅学发展历史,试图纠正以往研究中贬抑北宗的倾向。他将早期禅宗演变历史放置于唐中期社会和经济背景中加以讨论。安迪·弗格森通过材料整理深入研究几代禅宗大师,按时间顺序梳理他们的核心教义、传记和创作的诗歌,清晰呈现禅宗历史和文学脉络。戴尔斯·赖特从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角度讲述黄檗禅师名言,探讨这些作品如何传播和影响西方。美国禅宗研究者试图突破以往研究方法和视角的限制,如改变佛教传统上着重对教义、谱系的研究路径,进行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他们还关注禅宗在其他地域中的具体形态和传播情况,如前现代日本文化中的历史样貌。美国禅宗研究受日本学术影响较大,与北美学者群体在日本留学、研读禅籍、接受柳田圣山禅史典籍研讨班培训,及在翻译中参考日译本情况有直接关联。
禅宗的直觉体验和内在经验特性吸引了美国诗人、作家和知识分子,促进了《坛经》等禅宗文献的翻译、解读和传播。禅宗公案、颂古、诗偈是禅文学的核心,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禅宗成为美国佛教主流,美国佛教文学研究深入探讨禅宗历史、文献、公案和诗偈。公案作为看话禅的核心修行方式,是禅宗最具特色的内容,西方学者对此给予重点关注。海茵·史蒂文和赖特主编的《禅宗经典: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文集从多角度研究禅宗文本,强调禅宗经典文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禅宗公案和文本受到学者重视,海茵·史蒂文、赖特等主编的《禅宗经典:禅佛教史上形成的文本》是关于这一主旨的重要学术文集。马祖的禅宗语录“平心本身就是道”广受欢迎,尼克·贝兰多和山田文雄博士对其进行了翻译和评论。禅宗传说故事、人物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紧密相关,伯兰特·佛尔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禅宗寺院规制、师资传承等文本成为美国禅宗研究的重点。禅宗对美国作家的创作和人生路径产生直接影响,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常利用禅宗公案思维方式启发和实践创作,佛教人物和禅宗公案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深入内容和结构之中。现代知名禅师撰写的禅宗公案、偈颂指导禅修的通俗性书籍也是美国禅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茵和赖特等学者的研究努力突破原有研究范式,改变公案研究中偏于神秘和不可捉摸的部分。禅宗核心义理和禅师修行开悟后的偈颂、公案对全球范围内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持续影响,体现在现代禅宗修行者的具体创作和教学方法中。公案在禅师修行和传播中,在当代社会依然是禅师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并在作家文学创作中保持着持久而旺盛的影响力。
探讨了禅宗与女性主义的交汇点,特别是女性禅师和“家庭禅宗”在美国佛教禅宗研究中的重要性。格蕾丝·希雷森的《禅房外的修行女性》回顾了东亚女性禅宗修行者的历史和教义,探讨了她们在禅宗实践中的独特角色和挑战。珀尔·贝瑟曼的《女性新禅》则关注西方女性如何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美国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描述了女性在美国佛教和禅宗中的特殊经历和影响,如佩马·乔德龙和阿雅·凯玛等女性佛教教师的权威地位。智空法师和米勒等学者集中讨论了美国女性对佛教和禅宗哲学的理解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应用。玛汀·巴彻勒和孙景善尼姑的个案研究展示了西方禅宗修行者适应佛教寺院生活时的困境。朴真英从女性佛教哲学视角探讨了女性哲学和权力结构,以韩国禅宗比丘尼金一叶的生平和哲学为例。宝拉·新井采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了女性禅修生活实践和体验,揭示了家庭禅修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实践交流。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女性禅修的启蒙道路和哲学探索,还探讨了现代女性如何将禅宗嵌入家庭关系和责任网络,为女性面临的感情和工作中的挑战提供平衡和解决策略。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也在不断摸索和创造,如新井开发的“第二人称”或关系方法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美国禅宗研究与心理学、艺术、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交融会通是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趋势。禅宗修行方法被引入心理学领域,作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如“佛教与修行法”“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与经验心理治疗法”等。休伯提出“整体心理学”的概念,主张东西方融合。《与佛教相遇:西方心理学与佛法》探讨了禅宗与心理学交汇合流现象。音乐家兼艺术家鲍勃·迪伦的研究从禅宗角度审视和分析,具有开拓价值。佛教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也颇受关注,如《佛教与生态学》集中探讨了佛教与生态学的诸多关联。禅宗对性的态度、同性恋等议题的相关研究也有所探讨。禅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及其交叉研究,成为近年来禅学研究的新动向,拓宽了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
强调了美国社会对佛教禅宗的持续兴趣和研究,特别是对禅宗经典翻译和历史研究的重视。美国学者对寒山、丰干等诗人的诗歌进行了译介和推广,探讨了中国禅宗的历史脉络、宗派形成和义理。禅宗僧人寒山、拾得的诗歌通过翻译影响了美国作家的创作和生活。美国禅学研究者在日本的学习经历影响了他们的翻译和理解。美国社会以自己的方式接受禅宗思想,寻求非传统学术理性的解读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禅宗研究主题和方向出现新变化,关注社会议题如同性恋群体、女性主义等,与心理学、生态学、艺术等领域交叉互动。同时,日本禅宗宗派和藏传佛教也对美国知识分子和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