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域外影响 | 更新时间:2025-03-31
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的回音—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英美诗坛为中心
张小燕 ,  谭渊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汉学   ·   2025年3月31日   ·   2025年 2卷 第2期   ·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5.02.009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发欧美诗人浓厚兴趣,参与创意改写。他们从李白诗歌中发现东方审美意境与哲理意蕴,认识中国古诗价值,获取西方现代诗歌革新灵感。学界主要研究李白诗歌西传历史和西方诗人改写情况,但不同国别诗人改写李白诗歌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分析不同国别诗人改写李白诗歌的特色、机制和目的,探讨其与社会、文学语境的关系,探寻中西文学对话互鉴的规律与空间。

一、 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传播的路径溯源

19世纪70年代,法语世界中两个重要的中国古诗译本《唐代诗歌选》和《玉书》开启了李白诗歌在西方的传播。《唐代诗歌选》是首部完整的唐诗西文译本,收录了包括李白诗歌在内的97首作品,尽管韵律和诗意不足,但其内容忠实和注释丰富,使西方读者首次领略到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玉书》则收录了13首李白诗歌,风格自由,更注重异国浪漫元素的呈现。这两部作品很快被转译为多种语言,传遍欧美。德语诗坛最先掀起改写李白诗歌的狂潮,德默尔和霍尔茨等诗人受李白诗歌启发,创作了具有跨文化对话的作品。贝特格的《中国之笛》收录了15首李白诗歌,影响深远,启发了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创作交响乐《大地之歌》。英语世界中,庞德的《神州集》掀起了新诗运动背景下的中国诗歌热,美国青年诗人纷纷转向中国诗歌寻找灵感。意象派女诗人洛威尔的《松花笺》收录了99首李白诗歌,占全诗集的三分之二以上。李白诗歌在欧美诗坛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影响效果方面也极为显著,构成了中西诗歌对话网络。

二、 “拆字”“意象并置”——西方诗人改写李白诗歌的共通方法

西方诗人在改写李白诗歌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与懂汉语的人合作进行翻译和解释,或基于现有蓝本进行二次创作。这些改写作品与原作存在一定偏离,但在诗学和审美价值上有所强调。西方诗人通过“拆字”和“意象并置”两种典型手法处理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他们对汉字的象形和会意特征感到新奇,将其视为创新的资源。例如,戈蒂耶和洛威尔通过拆字增加意象,强化诗歌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德语诗人虽未直接拆字,但也从中获得灵感。欧美诗人模仿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并置”手法,省略逻辑标识,创造丰富的艺术境界。克拉邦德和庞德在改写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体现了李白诗歌对西方诗歌的革新影响。尽管西方诗人未掌握汉语,但他们敏感地捕捉到李白诗歌的独特中国诗学特征,并通过机械手法尝试再现这些特征,为欧美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

三、 “浪漫”“哲思”“现代”——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的艺术重构

欧美诗人在改写李白诗歌时展现了相通性,但也各有侧重。法国诗人强调李白诗歌的浪漫异国风情和简洁形式,德国诗人深度挖掘其思想性,美国诗人则注重诗学灵感,以真实、自然的诗风矫正传统诗歌。法国诗人在李白诗歌中找到中欧特性的相似之处,如个性自由解放和忧郁痛苦情感的表达。德国诗人视李白诗歌为尼采酒神精神和生命哲学的东方呼应,克拉邦德等诗人通过李白诗歌寻求精神出路。美国诗人如庞德和洛威尔则从李白诗歌中汲取意象派和抒情性的灵感,推动美国诗歌现代化。李白的个性和诗歌的异域浪漫风情、思想内涵以及诗学特征,满足了20世纪初西方诗人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他山之石”。

四、 结语

20世纪初欧美诗坛“李白热”分为法国起源、德国高潮和美国新诗运动两条路线。欧美诗人在改写李白诗歌时采用“拆字”“意象并置”等相似方法,但各国诗人侧重点不同。法国诗人关注异域浪漫主义,德国诗人汲取东方智慧,英美诗人反对传统诗歌文风。李白诗歌蕴含跨越时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世界性因素”,推动西方现代诗歌发展,西方诗人的加工与改写赋予李白诗歌新面貌,促进世界文学与诗歌交流互鉴。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方志彤的庞德“析字法”研究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