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杂志自1995年创刊以来,成为国内汉学领域核心期刊,海外传播广泛。该杂志是海外汉学界了解中国研究前沿的重要途径,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在日本,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明治维新前后虽有分裂转型,但以中国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内核未变。日本学者高度关注中国汉学研究进展,积极收藏和投稿《国际汉学》。该杂志在日本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中广泛传播和影响。
介绍了《国际汉学》杂志在日本的收藏情况,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通过cinii和国立国会图书馆系统查询,发现《国际汉学》被认定为3种不同杂志,有3所图书馆收录所有期数。1995年创刊号有21所图书馆收录,大象出版社的2-26辑有25所图书馆收藏。此外,还有大量未计入统计的院系藏书、机构内部藏书和个人藏书。随着中日学术交流的加深,留学生、学者互赠书籍、高校授课等也促进了《国际汉学》的流通,实际收藏量远超统计数据。
2014年以前,《国际汉学》主要通过翻译日本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来展示其学术贡献,涉及谷川道雄、池田温等知名学者。2014年后,期刊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学者访谈和首发文章,如村山吉广、伊吹敦等人的访谈记录。改版后的《国际汉学》不仅促进了与国外学者的直接交流,也丰富了刊载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刘东和张西平强调了国内学者与域外汉学家之间应进行深入对话和学术批评的重要性,这也是《国际汉学》刊载国内外汉学家文章的宗旨。
分析了《国际汉学》在日本传播的三个主要趋势:传播时间长、收藏分布广泛、数字化程度不足。同时指出,2014年后日本学者与期刊的联系更直接,发表文章更主动,与主编张西平先生的频繁交流密切相关。张西平先生强调《国际汉学》应具有国际视野,兼容并包,内外并举,让汉学回到中国,让中国学者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主体。这一宗旨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步和思想更新。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