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尹汉超编《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的出版背景、学术价值和特色。书中收录了40年汉译中国学的发展成果,得到学界高度评价。该书由国图和北外合作完成,具有专题文献整体呈现、学术特质鲜明、指导意义强、导引价值高、学术传承和中文书籍新景观等六点特色。作者将重点论述除专题书目编纂和资料室建设外的四项价值。
讨论了海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葛兆光曾指出,由于缺乏可靠的书目信息,难以准确统计国外汉学或中国学著作的翻译数量。海外中国研究作为一门“新学”,关注的课题已从猎奇、怀旧转变为真实存在的学术现实。自晚清以来,国人对“新学”的热情持续高涨,外国学人或在国外以外文写作的中国学人所揭示的中国,成为国际学术的一部分。20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研究在海内外各成风气,欧洲主导下,域外汉学自成体系,甚至超越和制导本土研究。在文献学、目录学中,如张星烺、唐敬杲、王静如、梁绳祎、莫东寅等人的论著,成为中国学的学术史组成部分。编纂书目对中国学研究极为重要,是几代人为之祈盼、探索、积累的。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对20世纪末20余年和21世纪初近20年的相关著作中译本予以细致著录,而此前的长时段则付诸阙如。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北平图书馆即有海外中国研究相关文献的入藏,1927—1948年该馆也编纂了相应的书目供学者使用。这些文献如今都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印记。柯文指出,“中国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其问题意识有着明显的转向,从“中国缺位的中国研究”转向“从中国历史环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从以他国特别是欧美为中心转向以中国为中心,但研究对象为中国这一历史“剧情主线”“完全没有中断”。未来是否有可能将《北平各图书馆所藏关于中国问题书籍联合目录》、《中国外交史书目》等前人编纂的相关书目重加编辑整理,并以馆藏文献为基础重新编纂一部《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的前传,将学术界的研究积累、国图的百年文献积淀和典藏加以融贯,构成真正的“百年海外书目”,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海外中国研究的相关著作也并非每一部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著作,哪些著作具有学科范式的价值,哪些著作拓展了相关问题的认识,都需要研究者加以细致梳理。李学勤曾指出,研究这门学问要用“学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将汉学的递嬗演变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通过提要类著作,“精选出一系列代表著作,综括介绍,借以勾勒国际汉学的轮廓”。我们能否以《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及未来整编书目为基础,编写一部简明且涵盖百年历史进程的海外中国学重要著作的书志提要,为学人提供一部便利的入门手册?最后,能否以此目录的编纂为契机,编写一部“百年中国学研究史”或者“百年中国学研究指南”?这样的学术史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百年来的学科发展,更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中国研究的相关问题。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以国图馆藏为基础、以《全国总书目》为依据,对40年来的著作类成果予以集中呈现,丰富了海外中国研究书目。在工具书方面,则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论著在相关机构和学者的努力下编纂完成,比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编纂《国外“中国研究”文献索引(1978.1—1981.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纂《俄苏中国学手册》《美国中国学手册》《日本的中国学家》等,兼具书目信息和学术研究信息,为学者了解海外的相关学术动态提供了必要的书籍工具。特别是《美国中国学手册(增订本)》提供了1870余名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及其主要著述目录,543种在美出版的中国学工具书名录和225种发表中国学文章的美国期刊名单,揭示了20世纪末期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状况。而进入21世纪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陈肃女士及其研究团队以英文出版书目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先后调查了2000—2005年、2006—2016年海外中国研究英文著作出版情况,指出2000—2005年关于中国的英文著作数量为2710部,2006—2016年为10 512部,为国人了解海外中国研究在21世纪初的出版情况提供了详尽的书目讯息。然而,对中国学的整体评价所需的历史考订,对历史主线的学科说明,还存在进一步探索且必须探究的空间。这也是图书馆人参与中国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是国图参与中国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和学术传承。图书馆与现代学术紧密相关,被视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图书馆对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图书馆员承担着编订藏书目录、服务社会的责任。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国家图书馆及其前身京师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长期致力于西文书籍的收藏和编目工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保障。李小缘曾筹备《西人论华书目》,虽未完成,但其学术志向由尹汉超先生实现。《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的出版,对尹汉超个人、国图和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作为专题文献目录,展示了中国研究的学术特点和整体样态。该书目分类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2010),但在“历史地理类”中单列“K207.8汉学、中国学”。随着中国学著作数量的增加,分类和组织需要进一步讨论。尹汉超的编纂对修订图书馆分类法具有案例性价值。国内外图书馆人和其他学术研究者参与中国学的学术发展,如编纂《天禄论丛》、海外汉籍书目等。尹汉超的书目是21世纪以来首次尝试将海量中国学文献编纂成一部书目,见证了中国学的当代学术价值。编纂书目的目的是为学者提供多元化世界图景。沟口雄三认为中国学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用相对化眼光看待中国,充实对多元性世界的认识。中国学是多种学科结合的学术领域和文化存在,以中国为方法的学术新高地。中国学的研究对象、依据和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中国。参与中国学的人与国际学术、中国有密切关系,对中国有兴趣。在现代学术市场中,中国有独特地位,随着中国影响力增大,将吸引更多人产生更多作品,形成具有专题特征的海量文献。
讨论了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籍的独特性及其在1978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程。这些书籍不仅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外国学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而且展现了中文书籍世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研究的中文书籍数量显著增长,覆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并涉及多个国家的研究。这种增长不仅显示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繁荣和中国问题在全球的关注度,也反映了中文书籍世界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章节还指出,尽管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存在误解和偏见,但这些研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有重要影响,因此值得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用外语撰写关于中国的研究,并将其翻译回中文,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学术自信。此外,章节还提到了自然和农业相关书籍的翻译滞后问题,以及海外中国研究著作对书籍世界新变化的推动作用,如索引编写、注释格式、版权标识等方面的影响。海外中国研究的中文著作具有多样性、延续性、时段性、不均衡性和政治性等特征,为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直接的文本依据,并呈现了当代中文书籍世界的新景观。
强调了《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它是一部全面、历时的海外中国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入口和依据。章节赞扬了尹汉超先生在海外中国学领域的辛勤工作和学术成就,他从门外汉成长为预流者,发表了多篇作品,得到了业界认可。同时,章节也提到了新一代国图人应完成的工作,通过海外书目的编纂、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工作的长期积累,展现学术训练、学术眼光和学术自信,为新时代的图书馆史书写新篇章。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