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 更新时间:2024-10-18
法国东方学视野下的帕维《西游记》译介研究
邬晗来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汉学   ·   2024年10月18日   ·   2024年 第5期   ·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5.003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泰奥多尔·帕维是法国东方学家,首次将《西游记》译成西方语言。1839年,他受儒莲所托,将《西游真诠》第九回译成法语,收录于《中国故事选》。1857年,他在《亚洲学报》发表两篇文章,介绍《西游记》并翻译解释前六回。本文旨在介绍帕维对《西游记》的解读,解释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结合其求学经历和学术专长,阐释当时法国东方学术领域的研究风气和不同专业的相互影响。

一、 法国东方学传统和帕维的学术渊源概况

介绍了法国东方学家帕维的学术背景和文化定位。帕维出生于天主教家庭,受家庭影响对异域文化产生兴趣,曾游历多国并撰写游记。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梵语等,其学术观点与当时欧洲的印欧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帕维认为不同信仰和宗教都源自同一原始启示,这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后天主教信仰与东方学研究的联系。他在印度学和汉学领域都有建树,曾翻译《摩诃婆罗多》、《薄伽梵往世书》和《西游记》等作品。帕维师从法兰西公学院的汉学和梵语学教授,是该学院设立汉语和梵语讲席后的第三代学者。他还是巴黎亚洲学会的成员,该学会为东方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欧洲东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帕维对《西游记》的整体定位:从丹道心法到佛教小说

帕维在1857年《亚洲学报》上发表的《西游记》前六回译文,题为《对中国佛教小说〈西游真诠〉的研究》,包括导言、批语和注解。帕维的译本参考了两个清代版本,强调从内丹修炼角度解释小说,是第一个将《西游记》的丹道读法译介到西方的汉学家。他所使用的版本为《金圣叹加评西游真诠》和《增评西游证道大奇书》,均将《西游记》视为道家内丹术指南,认定作者为丘处机。帕维在翻译中大量借鉴并翻译了两个版本的评语和夹注,强调“心”与“性”的重要性,呈现三教合流倾向。尽管帕维在文章标题中将《西游记》定位为佛教小说,但他的翻译选择和对三教的理解显示了道教色彩。当时东方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印度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帕维的学术能力,可能影响了他对《西游记》的定位。

三、 帕维的中印文化比较视角:《西游记》中的宗教和文学

探讨了帕维在《西游记》译介中所采用的中印文化比较视角,特别是宗教和文学方面。帕维在导言和译注中将中国三教与印度文化进行对照,用印度文化来阐释《西游记》的内在思想。他认为儒家哲学严格教条,控制理智而非情感,而道家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印度瑜伽论相似,都通过冥想达到梦境和幻象。帕维还提到了道教的长生不老药和天师道,将其与巫师相提并论,并指出道教徒在《太上感应篇》中被视为哲人,具有泛神观念。对于中国佛教,帕维称之为"退化的佛教",认为中国人只吸收了佛教中的神明和咒语,未得其精密教理。帕维将《西游记》视为充满神异事迹的佛教小说,认为其是随着宗教教义书籍而出现的。他指出,《西游记》前六回充满佛教神异事迹,但现代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帕维的研究受到当时印度学和汉学发展情况的影响,他用熟悉的印度文化来解读《西游记》,而忽略了道教的本意。尽管帕维的学术专攻并非汉学,但他的研究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洞察力。两年后,其师儒莲发表了汉文佛经中譬喻故事的法文翻译,展示了当时欧洲东方学界通过跨语言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潮流。

四、 结语

指出《西游记》首次西方语言翻译是在法国东方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动下完成的。首位西方译者帕维兼具印度学和汉学素养,其翻译工作体现了当时印度学和汉学的学术融合。然而,由于当时汉学水平有限,帕维对《西游记》中的道教和汉传佛教内容理解不足,导致其研究存在局限。尽管如此,帕维在文献考证和思想梳理方面的工作仍值得肯定。直到一个世纪后,西方学术界才出现了同样细致研究《西游记》的学者。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从《通报》看20世纪上半期法国藏学研究*

    • 欧洲早期汉籍书目中《西游记》的叙录及其意义

    • 耿昇先生与中外关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