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在东方历史文献中的希腊名称“臾那”。斯特拉波在《地理》中提到,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希腊人因富饶而强大,成为阿里亚那和印度的统治者。阿波罗都努斯指出,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特别是弥兰,征服了多个部落,其领土甚至扩展到赛里斯和富里尼。佛教传播中,阿育王派遣摩诃勒弃多前往“臾那世界”传播佛法,该地被解释为希腊人领土,即阿富汗中亚细亚地区。梁启超在《印度佛教概观》中提到,阿育王石刻显示,他派遣宣教师到包括“臾那”在内的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由亚历山大的将领后裔统治,表明“臾那”与希腊人有关。波斯人将希腊人称为Yauna,这可能是佛教文献中“庾那”的来源。章太炎在《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中提到,隋译《佛本行集经》中的“耶寐尼”和“鸯瞿梨”分别指大秦国和指书,但这些解释存在争议。北京图书馆藏《回回药方》中的“欲那尼”被解释为阿拉伯语“希腊的”音译,显示“臾那”与希腊有关。
亚历山大大帝在东方民族历史记忆中以“双角”王的形象出现,其事迹在东方各民族中广为流传。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遏根陀国”和“徂葛尼”(Dhu al-Qarnayn),即亚历山大城和亚历山大的阿拉伯文名称。北宋可失哈里在《突厥语辞典》中多次提及突厥人关于亚历山大的传说,使用“徂葛尼”称呼亚历山大。可失哈里记载了多个与亚历山大相关的故事,如突厥语官号“于越”/“兀格”的来源、“畏兀儿”地区的命名、“剔吉”一词的解释、“职乙”部名的起源、“秃秃麻食”面食的来历以及“突厥蛮”部名的来历。这些故事反映了亚历山大与突厥的冲突和交流。《突厥语辞典》的英文译注者丹考夫在《〈突厥语辞典〉中的亚历山大故事》一文中,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亚历山大在传说中被称为“双角”王,可能是因为《突厥语辞典》是以阿拉伯文撰写的。他还推测可失哈里所听说的传说中,亚历山大其实是被称为Iskandar的。丹考夫还注意到,故事中的“亚历山大”所操语言为波斯语,将战而胜之的突厥王术比为唐代突骑施可汗苏禄,并考虑了故事中的“亚历山大”的原型为8世纪中叶前期大食帝国征服中亚的“东道使”屈底波·并·波悉林的可能性。
深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在东方文化中的流传与影响。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在其著作《世界征服者传》中,将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比较,认为成吉思汗在战略和战术上更胜一筹。在描述元宪宗蒙哥审讯谋叛宗王的事件时,回回大臣马合木·牙剌瓦赤通过讲述亚历山大听从亚里士多德建议,剪除不服从的将领的故事,来暗示蒙哥应对谋叛者采取严厉措施。此外,章节还提到了《回回药方》中关于亚里士多德作为医生的记载,以及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在伊斯兰文献中的名称变化。最后,章节讨论了《山海经》中“奢比尸”与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关联,指出这种联系尚无确凿证据。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