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了东南亚地区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安全秩序和东盟中心性问题。东盟成立初期,东南亚地区矛盾和争端复杂,但经过60多年发展,东盟实现了从对抗到合作再到共同体建设的飞跃。在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东盟方式和中心性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互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东南亚权力格局、制度和规范都在变革重塑,东盟与大国关系研究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随着中美竞争加剧,东盟如何维护自身中心性、塑造有利的地区秩序,需要更全面、主动、多维的研究。本文将国际秩序的权力、规范、制度与关系性权力结合,构建解释框架,研究东盟如何运用关系性权力,主动管理和调节中美博弈对地区安全秩序的冲击,更有效地维持东盟中心性。东盟通过管控偏好形成规范约束中美,通过制度架构凝聚管理大国关系,通过制衡达成大国权力均衡。中美战略竞争下,东盟如何护持中心性、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学术界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成果,也为本文深入研究提供了空间。
探讨了在中美关系重大变化背景下,东南亚地区中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策略,特别是东盟的“新中间地带”战略、制度战略、对冲战略以及关系理论视角和组织生态学视角。新中间地带战略强调东盟及其成员国加强与中等强国的联系,以摆脱被迫选边站的困境。制度战略旨在管理东盟与大国的关系,防范大国干涉,通过集体安全策略和制度架构塑造大国偏好。对冲战略被视为中小型国家在制衡和追随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冲中国地区主导地位、美国势力退出亚洲和地区秩序不确定性。关系理论视角认为东盟通过关系性权力政治实践、关系网络化和情感关系过程等机制,将“关系平衡”制度化为“东盟中心地位”。组织生态学视角则强调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自身的结构与东南亚地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为理解东盟如何使用关系性权力管理中美大国博弈对地区安全秩序的冲击并保持其中心性提供了多层次的解释工具。
国际秩序的三个层面包括规范、制度和权力,它们分别对应国际政治的规范性层次、基于权力的秩序和基于规则的秩序。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涉及安全层面的规范、制度和实力对比,地区秩序是地区国家间互动的产物,也是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观念与规范层面上,地区观念结构的稳定性和权力转移方式受地区行为体安全观念相似程度的影响,规范通过塑造、协调和约束行为体在地区内的互动,对国家行为形成引导或制约。制度层面上,制度作为塑造国际权力分配之上的政治形式,既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合作,也是权力表现的方式,还是构建和维系秩序等级的途径。权力层面上,国家间的权力互动结果影响秩序内部的权力分布关系,权力分布形成地区安全秩序的主要形式。
关系性权力是国际关系中社会交往的过程,强调关系本体,把各种关系组合、各种社会实体及其构成部分之间不断重复出现的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作为构建理论的基本单元。关系性权力概念是理解和测量权力的新维度,不仅跳出已有的静态化权力概念,而且为适应网络化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将权力与其所处的网络结构联系在一起。关系性权力具有交换性、主体间性、可分享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网络结构中构建相互联系并获取其他行为主体认同的能力。
东盟的关系性权力是在地区互动和交往过程中对关系资源进行掌控与管理以达成自身利益的过程。东盟通过管控大国偏好形成规范,管理地区秩序需要有效的制度设计,通过约束和制衡调节大国关系,以保持地区关系网络中的自主地位。东盟保持不“选边站”的立场,通过其关系资源与各行为体交易,保持其“东盟中心地位”。东盟的中心地位通过构建联系、聚集、维护大国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资源以实现。
分析了东盟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如何通过关系性权力塑造地区秩序。东盟在南海地区安全秩序中,通过推动“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重启、防止主权规范破坏区域多边进程,强化了自身作为区域安全秩序的利益攸关者角色。东盟将争议问题纳入合作框架内,用规范对行为体施加影响,与中方保持沟通增加互信,并提出“东盟关于南海问题的六条原则”,明确提出要尽快达成COC。东盟还防止“航行自由”规范政治化,本着“去议题化”的主张,维护航行自由不针对具体国家,仅作为保证海洋安全稳定的原则。东盟积极传播合作安全规范,将海洋合作作为COC重启和推进过程中地区合作的主要议题,推进互信建设。
东盟构建起一系列制度网络,如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东亚峰会等,通过这些制度平台的协同与互补,对中美地区博弈进行约束与规范,保护自身的战略自主权并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东盟在东亚峰会中秉持开放地区主义的理念和中立立场应对中美两大国的竞争,并尽量缓冲此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东盟选择将非传统安全合作列入优先领域,促进各国展开非传统安全的功能性合作。东盟多次重申和强调其规范和准则的重要性,管理本地区国家间关系方面,应坚持国际法,并保证行动的可预测和透明性,确保各国对其行为负责。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是一种管理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中立机制,通过这种框架机制有效管理大国关系。东盟防长扩大会议联合声明在特定场合针对具体问题发布,旨在防止中美关系擦枪走火造成某一方单边行动以至于带来地区性冲突使会议无法达成最终共识。针对非成员提出的希望开放机制平台的诉求,东盟态度保持谨慎,主要为避免该机制成为中美竞争博弈的场所。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联合演习采取多国参与的多边方式,避免东盟选边站困境。
东盟主要通过使用接触和平衡手段限制客体行为、改变互动关系,保持自身在关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东盟成员国内部结成紧密联合以制衡本地区的多方势力。东盟通过使用关系性权力调整与伙伴国的关系,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东盟与美国加强海上威慑能力建设,通过联合军演达成海上军事合作。东盟国家和中国安全合作加强,比如双方举行的“和平友谊—2023”联合军演。东盟通过“大国平衡外交”维护其“中心地位”。东盟在中美博弈带来的竞争性安全结构下,致力于提高在处理与中美两国关系时讨价还价的潜在能力。东盟力求在地区安全领域缓和大国博弈烈度,动态地维持权力平衡,不让任何一个大国主宰另一个大国。2023年9月,东盟首次举行没有东盟以外国家参加的联合军演,旨在强化东盟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但不涉及任何作战行动训练。
探讨了东盟在东南亚地区安全秩序中的作用,强调了“东盟方式”的文化特质和实用性,以及其在培养地区共同体意识和处理大国关系中的重要性。东盟规范作为地区行为体互动的行为标准,对国家行为具有约束和协调作用。尽管物质力量有限,东盟通过关系性权力实践,平衡区域内国家,强化自身合法性,成为地区秩序的维护者。东盟通过制衡和约束战略,管控中美权力竞争,保持中立,发展与大国的友好伙伴关系,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理者”和“协调者”。东盟的成功协调归功于其中立立场、与其他行为体的条约关系以及构建的安全合作共有规范和原则。东盟在地区安全架构中链接各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协商解决矛盾和争端。权力、制度与观念是地区安全秩序的三个组成部分,东盟通过关系性权力维持“中心性”,但依赖大国的善意与配合。东盟的关系性权力影响力面临压力,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升级可能对地区安全造成不确定性。东盟成员国的机会主义取向也构成促进区域安全举措的阻力。中国应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共同塑造良好的地区安全环境。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