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全球南方”作为学术概念的争议及其背后的实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术语在学术界和政界鲜被提及,但21世纪第二个十年讨论变得激烈。由于缺乏统一定义,对“全球南方”的理解多元。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交叉但不完全相同,存在误读现象。概念的建构基于思维想象上的共识,面对共识缺乏,需要进行概念史研究。国内学者系统梳理了“全球南方”概念的历史源流,但对作为学术概念使用时的争论解释仍存在补充空间。现有研究侧重于各国政策话语争论和与发展中国家等概念的区分,对学术概念使用时的争论讨论有限。本文旨在探究“全球南方”作为学术概念的争论,将其置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中,分析学科与范式差异的影响。认为“全球南方”最早作为隐喻,后表现为左翼术语,再表现为国际政治概念,新表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表现的消失。学术研究可划分为两种主要路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左翼批判性研究路径和后来出现的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两种路径中“全球南方”的不同意义,反映了国际问题研究应作为多学科领域还是遵循国际关系学科主流规则的持久辩论。
“全球南方”的概念演进经历了三种表现形态:一般隐喻、左翼术语和国际关系概念。起初,作为一般隐喻,“全球南方”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不平等,强调发达与不发达社会的差异与矛盾,其隐喻性质凸显了类别不平等并固化了等级结构。左翼学者将“全球南方”作为术语,强调其被剥削、被边缘化的特征,视其为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扩张的历史产物,面临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挑战,并强调与“全球北方”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国际关系概念,“全球南方”关注普遍而持久的国际不平等,其概念在国际政治中被工具化以推进特定议程,同时掩盖了南方国家的异质性及其内部不平等。国际关系学科中对“全球南方”的理解更注重其异质性、分化和地位追求,倾向于将概念还原为具体的国家。“全球南方”一词的流行体现了对地缘政治权力关系的理解转变,既有追求公平正义的积极色彩,也包括强化等级制世界秩序的非中性色彩。
“全球南方”作为学术概念的争论实质在于学科与范式差异。该概念在研究中作为隐喻出现,导致研究对象聚焦和文献梳理困难。左翼理论与国际关系学科对“全球南方”术语的使用交集有限。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是关于本体论的理论,表明现象的核心特征及其关系。各门具体科学从客观世界统一体中抽出某一方面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范式限定了同一名词的不同研究需要。
学科是按照学问性质划分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范式是通过特定学术流派所主张的核心概念或研究视角来定义的,是研究者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根据学科和范式的不同,对“全球南方”的研究可归纳为两种理想型路径,两种路径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路径1遵循国际关系理论界主流的研究规则,主要研究大国对“全球南方”的战略和政策、中小国家对于大国的战略选择以及中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关系。路径2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处于边缘地位,其理论基础是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其他批判性理论。在本体论上,路径1的研究内容遵循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行为体的假定,聚焦国家间关系而不是全球资本主义;路径2则主要聚焦等级制国际体系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下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反抗。
在认识论上,路径1主要体现机械的反映论,关注涉及“全球南方”的事实,关注“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权力关系与地位;路径2更关注社会事实背后的意义,强调社会历史结构的重要性。在方法论上,路径1一般推崇实证主义,如定量分析、模型构建等;路径2一般倾向于文本批判、历史分析、阶级分析、文化批判和左翼政治经济学。
在价值论上,路径1基于实证主义原则,主张“价值中立”和“价值祛除”;路径2更具规范倾向、应然色彩更重。路径1更符合主流国际关系学的规则,但离“全球南方”概念的原本价值较远;路径2更符合这一学术概念的原本意涵,但存在忽视“全球南方”国家之间异质性和应然色彩过浓的局限,难以获得主流国际关系学学科共同体的认可。国际学术界一些学者推动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建立,有助于弥补“全球南方”作为研究主体和知识生产主体的匮乏。在国内,世界政治学让与“全球南方”有关的关键议题得以重见天日。
探讨了“全球南方”作为学术概念的争议及其背后的学科差异,强调左翼理论家与国际关系学者之间的对话重要性。章节指出,尽管有观点认为应与经典国际关系理论保持距离,但主流理论与边缘理论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者应根据自身研究对象对核心概念进行侧重分析,不同学科对“全球南方”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学科间交流有助于弥补单一学科对概念理解的偏狭。研究旨在廓清概念背后的知识基础、建构原则等,为理解概念的形成、传播和流变奠定基础。概念诞生于特定历史情境,无法超越构建者的时代,一个名词的定义既有实证部分,也有规范部分。理论与事实不相符常是因为事实由旧意识形态构建,探寻概念背后隐含的原理是进步的体现。如果一个概念既是分析性的又是批判性的,就会面临科学中立性的质疑。基于热门概念的价值命题与科学命题的探讨并非对立和替代的关系,诸研究方式应彼此声援,以维持政治学在诸学科中的尊重水平。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