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 更新时间:2025-05-29
能源物质性、产业链形态与经济关系的政治效果
王晓光 ,  富景筠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论坛   ·   2025年5月29日   ·   2025年 27卷 第3期   ·   DOI:10.13549/j.cnki.cn11-3959/d.2025.03.005
41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问题的提出

探讨了国家间经济合作对政治关系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合作是否能够带来政治和平。西方自由主义认为自由贸易能够减少政治摩擦,但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的经济关系并未阻止战争,引发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现代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学者提出“相互依赖”概念,强调经济合作对政治和平的积极作用。然而,“相对收益论”对此进行了修正,认为国家更关注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这可能导致对抗关系。经济关系中的不对称依附可能导致战略性经济部门的脆弱,如能源、水资源等领域,优势方可能将这种依附“武器化”,造成不安全状态。此外,“霸权稳定论”认为自由经济关系需要在霸权国的政治框架下进行,霸权国的衰落或不负责任可能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困境。

二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产业链与能源物质性

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产业链与能源物质性的重要性。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国家经济能力,主张保护幼稚产业和关键产业政策赶超。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国际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衡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核心”与“边缘”地位,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新功能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产业融合和外溢效果的结果,欧洲煤钢共同体促进西欧国家政策调整和一体化政策适应。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扩展到垂直分工生产环节,中间产品价值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垂直产业链中上游产品对下游生产至关重要,国家间相互依附关系在技术和经济上更紧密,政治和战略上更脆弱。美国关注产业链安全意义,生产带来的政治结构性权力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全球产业链发展催生全球价值链理论,阐释经济活动对社会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中的物质性概念为研究提供新视角,能源物质性研究需在社会科学层面理解,关注能源使用中带来的社会关系属性。能源物质性影响广泛,包括宏观历史和微观日常层面。能源系统的物性是能源治理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包括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物理属性,技术发展对能源转化和控制的能力,能源消费的流向和规模,人与物质的相互建构关系,以及能源相关的社会符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关注人际和社会关系,而物质性分析起点是非人类和非社会因素,反对过度使用理念的建构主义倾向。本研究关注产业链问题,主要采用基础的能源物质性概念,将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物质性作为自变量解释政治效果。不同能源品种在物质性上差异显著,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源物质性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希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三 案例、指标和研究假设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案例,探讨能源物质性如何塑造产业链形态及其对政治效果的影响。化石能源因其历史长、使用普遍、跨国特征明显而被选为研究对象。研究假设能源物质性影响产业链形态,进而影响政治效果。主要指标包括产业链经济价值均衡性和环节紧密性,假设均衡且紧密的产业链更易促成政治合作和稳定,反之可能导致冲突。

四 案例检验

煤炭作为工业能源的先驱,其物质性特点包括固体形态、广泛分布和较低的技术要求,至今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产业政治效果相对稳定,历史上未形成大型卡特尔同盟,出口国与消费国间的矛盾通常较快得到解决,且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地区一体化,如欧洲煤钢共同体。煤炭产业链经济价值相对均衡,上游资源开发和运输成本各占重要部分。产业链环节紧密,受物质性影响,煤炭生产和运输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下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和建筑材料行业。

石油作为液态化石能源,具有高能源密度、运输加工便利和广泛应用,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产业政治效果复杂,常卷入内战和国际战争,历史上形成垄断和卡特尔特点,如标准石油公司和“七姐妹”石油公司。石油资源国通过国有化转移资源控制权,形成欧佩克等卡特尔组织。石油产业经济价值高度集中于上游资源勘探开发,需求广泛和资源分布集中是地缘政治核心困境。产业链环节松散,中间产品市场发达,最终产品对接产业部门分布多元化。

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的“新贵”,早期是石油和煤炭生产中的副产品,后因适宜应用领域、潜在储量和价格竞争力而登上世界能源舞台。天然气是气态化石燃料,清洁低碳但难以运输和低能源密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且应用领域相对较少。天然气产业政治效果优于石油,未形成基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卡特尔组织,更多体现上下游协作。天然气产业链经济价值分布相对均衡,运输环节在价值链中比石油更为重要。产业链环节紧密,高度依赖复杂和昂贵的基础设施进行无缝衔接,但随着LNG技术发展,有逐步松散的趋势。天然气市场呈现区域性特点,主要集中在发电、工业和住宅用途。

五 分析:产业链的物质性如何影响政治效果

探讨了不同能源物质性对产业链形态和政治效果的影响。表3展示了三种化石能源的产业链形态和政治效果,揭示了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衡和松散性,导致其政治效果最为负面。天然气产业随着LNG技术发展出现“石油化”趋势,政治争议和冲突增加。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衡导致国家间政治关系不对等,支持“非对称相互依赖”学说。石油资源国议价能力强,消费国难以获得上游资源。煤炭和天然气产业链中运输环节价值高,消费国可通过增加其他环节价值提升政治地位。产业链经济价值分布不均衡导致“资源的诅咒”,引发国内外冲突。产业链松散加剧高价值环节和产品的战略竞争,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产业链紧密性有助于提升“路径依附”和锁定效果,强化政治上的利益共同体。传统制造业不易产生政治纠纷,因为产业链价值分散且环节紧密。而电子行业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链松散,易卷入地缘政治冲突。

六 结论

本章节探讨了能源物质性对产业链形态的影响及其政治效果。研究发现,不同化石能源的物质性导致产业链在经济价值分布和环节紧密程度上的差异,进而影响政治合作与和平。价值均衡、环节紧密的产业链更有利于政治合作,而价值集中、环节松散的产业链可能导致纠纷。研究质疑自由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物质性”在塑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性,建议在经济外交中重视产业链价值集中环节,对松散产业链保持审慎态度,认识到经济合作并不总能转化为政治支持。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