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 | 更新时间:2025-05-06
“田野调查+”:论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朱文珊 ,  吴浩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论坛   ·   2025年5月6日   ·   2025年 27卷 第2期   ·   DOI:10.13549/j.cnki.cn11-3959/d.2025.02.007
11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引言

介绍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田野调查。《要求》强调了研究者需掌握对象国语言,并在对象国生活学习,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和社会。田野调查起源于人类学,要求研究者沉浸于被研究群体中,通过观察和问答记录分析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学科交叉,田野调查法扩展到多个学科,并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方法。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强调了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性。钱乘旦和任晓也指出,区域国别学需要重视实地研究,学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田野调查能力。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直接成果是民族志,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高丙中和刘琪等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可以作为区域国别学方法体系的核心。然而,区域国别学与人类学在学科设置上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并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形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比较区域国别学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明确区域国别学田野调查法的特征与流程,并展望其未来。

一、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起源、发展与应用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类学学术实践,从文献研究转向实地考察。剑桥大学托雷斯海峡考察队标志着这一转向,学者们通过短期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经典田野调查法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林诺夫斯基在新几内亚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长期考察,建构起一套田野调查研究法。该法初时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科学主义取向,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地独立和社会运动的兴起,田野调查的人文属性渐渐浮现,民族志从科学范式走向“深描”范式。田野调查已发展成多元方法体系,研究手段从文本记录拓展到多种技术,强调与研究对象建立互惠关系和保护报告人权益。田野调查法从人类学走向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研究,成为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汇点。例如,美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用田野调查法完成了中国研究著作,社会学家怀特用田野调查法分析了美国意大利裔贫民区的生活状况。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地理学等学科也在广泛使用田野调查法。20世纪后半叶,田野调查法不断系统化与多元化,推动着众多学科的发展和革新。

二、 区域国别学对田野调查法的需求

强调区域国别学对田野调查法的需求,指出田野调查法能提供本土经验、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人才培养。田野调查法具有在场性、整体性、比较性、反思性等特征,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该方法体系包括观察、访谈、问卷等资料收集方法和深描、谱系图、社交网络分析等分析技术。田野调查法有助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减少西方二手知识的蒙蔽,满足中国对外部世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需求。精通对象国语言、深耕当地社会是区域国别研究成功的关键。西方高校强调田野调查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田野调查,将其纳入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中,培养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三、 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已扩展至多个学科,区域国别学可借鉴其方法,通过比较和调整获得适合自身的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特征包括重视整体与细节、具有不确定性、尊崇研究伦理。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范围更宏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成果,与人类学关注个体与群体生活不同。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应更广泛,适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性、视角与方法,超越民族志,形成更广义的社会科学经典作品。

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法为核心,整合多学科方法。田野调查法具有在场性、整体性、比较性等特征,帮助研究者获得本土经验、提出“真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是田野调查法与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包括文献法、案例法、问卷法、实验法、描述统计、大数据模型等,形成立体的研究视角。“田野调查+”的开展流程分为“田野调查前”“田野调查中”与“田野调查后”三个阶段,研究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流程。

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需要与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全面深入理解特定区域或国别,解释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核心,融合多重方法进行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 “田野调查+”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举隅

本章节通过比较分析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的《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和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探讨了“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在区域国别学中的应用。两书均以东南亚政治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但呈现出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在田野调查上的区别。《缅甸》聚焦缅甸东北部山区克钦人的政治结构变迁,提出“贡萨”/“贡劳”政治制度模型,强调社会结构的动态性。而《逃避》则分析东南亚高地无政府主义历史,探讨山地居民的社会结构、生存策略与文化认同,提出“地形阻力”等概念。利奇的研究依赖田野调查,斯科特则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逃避》的成功表明,“田野调查+”并不一定要达到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深度,而是田野调查法与其他多种方法的整合。区域国别学应整合使用多种方法,不能过度依赖田野调查。利奇与斯科特的研究展现了符合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两种不同需求的田野调查法,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田野调查法是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为核心,多学科、跨学科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五、 结语

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体系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为基础,结合文献法、数据分析等方法,适应区域国别学的研究目的和宏观对象。田野调查法通过参与体验、观察、访谈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适用于区域国别学,需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区域国别学田野调查法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研究,适度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并与其他方法结合。全面使用“田野调查+”有助于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倡议和“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