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 | 更新时间:2025-05-06
美国战略界关于“自由国际秩序”的讨论及其政策导向
阮建平 ,  秦子宁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论坛   ·   2025年5月6日   ·   2025年 27卷 第2期   ·   DOI:10.13549/j.cnki.cn11-3959/d.2025.02.002
14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问题的提出

讨论了冷战结束后美国推广“自由国际秩序”的全球议程,以及20多年实践后美国战略界对这一秩序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的讨论。2016年《外交事务》期刊发表小约瑟夫·奈的文章,表达了对“自由国际秩序”的担忧,随后美国知名智库和学术刊物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报告,认为美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美国拜登政府已宣布后冷战国际秩序终结,需要重新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深入理解美国战略界关于“自由国际秩序”的讨论,对于全面把握美国战略走向及其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认知演变

讨论了美国战略界对“自由国际秩序”认知的演变过程。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战略界的认知经历了从自信和认同到质疑和反思,再到重新认识和调适的三个阶段。在1992至2015年间,美国战略界对自由主义充满自信,主张将西方“自由秩序”推广至全球。然而,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战略界开始质疑和反思“自由国际秩序”的可行性。2020年至今,美国战略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辩论达到高潮,面对内外挑战,部分学者主张重新巩固美国民主以维护秩序,而另一些则认为应调整和改变国际秩序以应对新的挑战。美国战略界普遍认为,冷战结束后“自由国际秩序”面临越来越多的内外挑战,背后原因是全球力量结构的变化和美国霸权衰落的质疑。

三、 认知分野

美国战略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讨论集中在其性质、危机根源和发展趋势。自由派视其为规范性国际制度,强调自由贸易、民主传播和人权,认为其保护并推广西方价值观,而现实派则认为它是美国基于冷战后实力对比设计的权力分配安排。两派都认同“自由国际秩序”面临危机,但自由派认为危机源于自由主义共识衰退和内外挑战,现实派则认为是由于美国过度扩张和中国崛起导致的实力变化。自由派主张重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威权主义竞争,而现实派认为未来走向取决于大国间权力竞争,主张维持美国优势并适当调整国际制度。

四、 政策导向

美国战略界在“自由国际秩序”议题上虽有争议,但共同目标是维护美国全球主导地位。政策导向包括:重启大国战略竞争,遏制战略竞争对手,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自由派强调“自由国际秩序”的道德优越性和规范性,主张与中俄等国开展意识形态竞争,稳固自由主义原则的国际认同;现实派认为美国国际主导权来源于国家实力,主张对中俄等国开展大国战略竞争,维持实力优势。美国战略界鼓吹重启阵营对抗,调整联盟体系,自由派主张构建新“自由阵营”,现实派主张构建基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的跨意识形态联盟体系。美国战略界还将重振国内社会视为维持“自由国际秩序”稳定和美国主导权的前提基础,自由派主张恢复民主,降低霸权成本,现实派主张战略收缩,回归多极秩序。美国战略界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延续冷战“零和思维”,拒绝共生合作和开放包容文化理念,试图通过阵营对抗和大国竞争维持单极霸权。

五、 特朗普回归与未来国际秩序

讨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复杂性,包括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所支持的国际秩序与美国推广的“自由国际秩序”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美国战略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讨论反映了对自由国际主义战略的质疑,特别是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倾向,这些政策对国际多边合作和自由开放构成冲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导致国际秩序中单极与多极斗争加剧,增加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秩序的挑战。专家预测,特朗普的政策将减少对国际法和组织的重视,增加对盟友和对手的压迫以获取利益。特朗普的回归被认为可能加速现有世界秩序的衰落,对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构成压力。特朗普的内外政策具有反自由主义秩序的性质,可能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和权力,同时增加中国的机会,削弱美国的优势。章节强调,美国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行为引发的“逆全球化”将冲击多边开放的国际秩序,增加系统性风险。中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将继续“极限施压”。章节最后呼吁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应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和平稳定,倡导开放合作的多边主义,反对封闭对抗的集团政治,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战备概念的演进

    • 加拿大贾斯汀·特鲁多政府“印太战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