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其从政府管理机构向民间公益教育机构的转变,以及办学定位从“构建和谐世界”到“增进国际理解”的调整。这种转变使得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化,通过特色课程适应各国需求,增强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文章还探讨了特色孔子学院如何融入当地文化,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研究白俄罗斯明斯克四所特色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旨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孔子学院发展提供启示。
转文化传播理念突破了传统跨文化传播框架,强调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共生,孕育新文化形态。韦尔施深化了这一理念,提出新文化的产生是外部联结网格化和内部联结混合化的双重过程。克雷迪和普拉特关注转文化传播中的权力维度,探索文化混合性的复杂性。阿帕杜拉伊指出文化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会激发“异质对话”。爱泼斯坦认为混合性只是转文化实践的基础形式,真正的文化多元性应超越原有身份桎梏。转文化传播理念本土化过程中,以“赋权”和“平台世界主义”为支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核心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引领“新全球化”,促进文化多向互动交融。孔子学院需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转变,与本地文化深入融合,打造“中文+”特色品牌,推动构建公正、平等的全球传播新秩序。
白俄罗斯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办学成功,明斯克四所特色孔院提炼成功经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规模最大、最权威,重视本土师资培养,提供儿童和成人班型。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重视本土师资培养,编撰科技汉语教材,学生群体多元化。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依托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以招收该校学生为主。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开设多种汉语班,设有HSK和HSKK培训班、赴华进修班和兴趣班。
白俄罗斯孔子学院在办学方向上转换,以发展特色和契合本地需求为目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科技孔子学院以科技创新和中白科技文化交流为特色,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注册学员超过3,700人,与中白工业园合作提供汉语培训,缓解人才短缺问题。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重视科研和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和“示范孔子学院”,累计培养学生14,916人,提供汉语水平考试服务。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力,学生在各类汉语竞赛中表现优异。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全球唯一体育类孔子学院,推动中白体育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响应白俄罗斯政府提升国民体质的倡议。
在教学内容转换方面,白俄罗斯教育部倡议编写《中小学生汉语教材》,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院在编撰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孔院还与教育机构合作创办《孔子学院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中国》杂志,采用俄汉双语对照形式,吸引中学生学习汉语。科技孔子学院重视本土教辅材料研究,编纂《俄汉英科技术语词典》和《白中青年创新论坛“新视野”》系列论文集,推广科技汉语。此外,还与中国外研社等机构合作出版《中国思想与文化内涵》六册丛书,增进白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身份转换方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注重本土师资培养,开设白俄罗斯中小学本土教师汉语培训课程,培养102名教师。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院协助成立白俄罗斯首个中文学院,提升本土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化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本土教师实现从汉语学习者到教学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换,对本土教师的培训是孔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时期孔子学院面临本土化发展不足、教材教辅内容规范性不足和师资匮乏三大问题。白俄罗斯孔子学院通过结合当地需求形成“中文+”发展模式、合作编撰教材和培养本土教师,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孔子学院提供了宝贵经验。白俄罗斯孔子学院明确转文化语境,加强中白科研学术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双语文化传播,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实现特色发展。承担转文化使命,与当地合作编撰教材和教辅,完成知识规范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文化深度融合。开拓转文化前景,强化本土师资培养,构建系统多元培养模式,提升汉语教学质量,促进文化融合,使本土教师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成功进行转文化传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白俄罗斯四所孔子学院通过转文化传播理念,实现了办学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身份的转变,尊重文化多样性,深度融合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文+”品牌。这种模式有助于化解跨文化冲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全球传播,构建公正平等的全球传播新秩序。白俄罗斯孔子学院的办学经验对其他孔子学院具有借鉴意义。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