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问题 | 更新时间:2025-03-31
媒体视角下的北极冲突:缘起、现状与治理策略
薛诗怡 ,  吕新阳 *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区域国别学刊   ·   2025年3月31日   ·   2025年 9卷 第2期  
2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引言

北极地区因全球变暖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北极国家在主权、资源、航道等方面存在分歧和争端,北极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北极地区资源丰富,气候变化导致资源开发争议加剧。北极治理涉及环境、资源、经济和原住民权益,现有治理机构如北极理事会旨在促进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对北极事务有重要利益,参与北极科考、环境、航道和资源利用等领域,但参与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五大媒体对北极冲突的报道,探讨北极治理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二、 北极冲突的缘起及发展阶段

北极冲突的缘起及发展阶段包括四个阶段:探索和争夺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极成为探险和资源开发目标,引发多国争夺;竞争和军事化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北极成为美苏军事战略重点,各国加强军事部署;国际合作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北极问题治理转向多维利用和规制,北极理事会成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开发成为现实,同时面临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各国探讨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北极冲突涉及领土主权、资源争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问题,其复杂性不断增加。

三、 北极冲突现状

全球变暖加剧了北极地区资源争夺,北极成员国在大陆架和海域主权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冲突频发。北极航道通航使得主权争端更复杂,俄罗斯与加拿大、挪威等国在北极地区大陆架和海域划分上争议不断。北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和原住民社区构成威胁。跨国公司如壳牌石油在北极的钻探活动引发关注,环保组织与各国政府、原住民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北极原住民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其资源、环境和文化。美国国内在北极问题上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批准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勘探石油,退出《巴黎协定》,引发环保组织和原住民的反对。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影响,气温上升导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天气现象更频繁。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将是贫穷国家和人民,北半球冻土融化可能释放大量甲烷,加剧气候变暖。北极原住民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四、 北极冲突治理现状

北极冲突治理现状章节强调了北极理事会在解决成员国间领土、资源和区域开发分歧中的核心作用,其目标是通过和平方式共同应对问题。北极理事会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合作论坛,推动科学研究与政治合作,提升全球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北极理事会虽侧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不涉及军事和安全议题,导致其在应对全球性议题时行动力不足。《斯瓦尔巴条约》成为北极治理的典范,即使在冷战期间,美苏也签署了相关协议。北极理事会于1996年正式成立,成为促进北极国家、北极原住民社区和其他北极居民合作的政府间论坛,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丹麦外交部北极大使埃里克·劳伦森指出,北极理事会是唯一一个所有国家都任命北极大使参加的多边讨论机构,讨论的议题更符合各国关注的焦点。2011年5月12日,北极理事会进行了重大改革,出台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在特罗姆瑟设立了常设秘书处,并通过相关规定出台了关于航空和海上搜救合作条例。2013年5月,北极理事会提出了第二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即协调应对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亚洲国家也逐渐重视北极事务,开始制定各自的北极政策并派遣代表参与相关活动。北极理事会的工作职能分为六个层面,通过六个工作组来开展。与北极相关的国际组织与研究机构在北极全球治理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北极理事会,还有一些与北极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如北方论坛、国际科学委员会等北极非政府组织,在北极事务中也获得较高的话语权。近年来,北极问题相关各国还会针对紧迫性问题提供对话平台,特别是在2015年10月成立的“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旨在更好地解决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的分歧、冲突,专注于环境保护和搜救合作。国际法体现了全球北极事务的参与情况,但其对每个国家的约束力并不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包括北极在内的极地冰封地区做了特别的规定,沿海国有权制定和执行非歧视性的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在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冰封区域对海洋的污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北极海底资源的主权属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挪威和丹麦。这些国家拥有自然资源的开采权,这些资源位于距离海岸200英里的海底及海底下的油气资源。若有足够的地质证明,这一权利还可以延伸至距离北极本土海岸350英里之外的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每个国家都享有超出其自然海岸线200海里海底以外专享经济区,这为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挪威和丹麦提供了广泛的海底资源的索赔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所有北极国家都并没有普遍约束力。由于美国的政治环境僵化和两极化,美国迟迟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此同时,俄罗斯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坚定拥护者,为了体现该公约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俄罗斯还专门提出了在北冰洋的“三要素”合作原则。由于北极地区归属不同国家,涉及领海、公海、大陆与经济区,各国家的法律与管理措施不尽相同,且有时存在冲突,因此,国际组织制定了北极治理的条例,但有关于这些法律与条例的共识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升。

五、 北极冲突治理策略

介绍了北极冲突治理策略,强调各国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完善北极治理机制。提出了通过制定条例和环境法建立外交与合作机制,借鉴《南极条约》模式构建北极资源开发冲突和平解决机制。强调了《海洋法公约》《斯瓦尔巴德群岛条约》等国际法律框架对北极治理的指导作用。指出北极理事会作为北极各国对话平台的重要性,但需优化其协调功能,推动国际合作。媒体在北极沟通、交流、预警中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公众意识,提供准确客观信息。中国在北极治理中应认识、保护、利用北极,参与治理,维护共同利益,推动可持续发展。尊重和保护北极原住民权利,承认其对土地、文化和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利用先进科技和创新举措保护北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六、 结语

北极冲突涉及地缘政治、环境和经济利益,对全球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开发需求增加,北极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北极治理需软硬法协同,软法体现合作机制灵活性,硬法如《海洋法公约》提供法律框架。中国应加强北极事务研究,关注技术创新与环保,明确国家利益和路径,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促进北极和平与稳定。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