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 | 更新时间:2025-02-12
契诃夫小说叙事诗学的四要素:悬念、意象、视角、语言——以短篇小说《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为例
张建华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欧亚人文研究   ·   2025年2月12日   ·   2025年 7卷 第1期  
4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深入探讨了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诗学,强调其作品在描绘平凡生活细节的同时,触及心灵和人性的本质。契诃夫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而非行动,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不安、焦虑等情感,深刻揭示人性的错位和危机。特别提到了契诃夫在梅列霍夫庄园期间创作的《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这部作品以其朴素、端庄的风格,沉郁、悲悯的情感,以及温暖和诗意,展现了一个外省小城镇棺材匠的人生、人情和人性。主人公的生活充满了贫穷、孤独和冷漠,但他精湛的提琴技艺却能抚慰心灵。老伴的去世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荒芜和悲哀,从而有了情感和精神的觉醒。契诃夫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命状态,还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精神的挫折,其作品被文艺界誉为“世界文化的超文本情节”,并被多种艺术形态所借鉴。楚科夫斯基和楚达科夫等批评家对契诃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体现了契诃夫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和艺术技巧的主要特点。本文将从悬念、视角、意象、语言四个诗学要素出发,分析契诃夫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故事的讲法本身成为故事,展现其艺术魅力。

1 悬念

深入探讨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中的悬念元素,揭示了悬念与释悬如何成为推动小说叙述和阅读的核心动力。通过分析小说篇名产生的多重悬念,如主人公与罗斯柴尔德的关系、音乐在人物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悬念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展现了契诃夫如何通过悬念构建复杂的叙事结构。小说中,悬念不仅体现在整体叙事中,也存在于局部叙事中,通过信息的遗落、话语的留白等手法增强悬疑效应。雅科夫与妻子玛尔法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婚姻生活,通过悬念的设置和延宕的解悬,揭示了人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性。最终,悬念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小说的阅读体验,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小说的意义超越了文字本身,触及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议题。

2 意象

深入探讨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中的意象元素,揭示了它们在叙事诗学中的关键作用。核心意象“小提琴”不仅是贯穿小说的“物象景观”,也是主人公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工具,与世俗生活形成对比,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生活中的挣扎。小提琴在结构上联结了棺材匠的三个生命场景,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象征。它还具有共时性叙事功能,跨越时空,赋予小说永恒的生命力。此外,“青铜人”作为另一个重要意象,与“小提琴”形成对比,代表了主人公的两种生存状态和精神走向,象征着棺材匠的职业、孤独和人性暗面。随着故事发展,“青铜人”意象消失,象征着主人公精神的救赎。小说中还包含了其他正面和负面的审美意象,如“算盘”、“账本”和荒芜景象,它们与“小提琴”共同构建了小说的叙事话语,保证了叙事的诗学效果。这些意象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文化和审美理想,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

3 视角

契诃夫在小说《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中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巧妙融合不同主体的思想意识,展现对社会、生活、人生的多元认知。小说开篇即呈现多视角叙事,叙事人话语中融入长笛手罗斯柴尔德和棺材匠雅科夫的意识,以三种视角开启生命故事的讲述。棺材匠雅科夫因不同视角获得四种称谓,叙事人通过“不知何故”强调自己的“不知情”,将话语权交给不同意识主体。叙事语态负面,既指向生存环境,也指向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小人物的不幸和挣扎,隐含叙事人对人物生命状态的同情与怜悯,同时显现对主人公性格的微温批判。小说叙事悲悯与批判同在,通过多视角贴近人生、生活和人物心理状貌的悖立,实现化“相反”为“相成”。小说中还有一个基本不在场的“作者形象”,在玛尔法病危的关键场景中,隐含作者自行沉入,揭示老夫妇心灵的悲苦与精神挣扎,为主人公后来的精神觉醒提供生活验证。小说叙事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来视角”,叙事人和主人公站在后者获得精神新生后的角度讲述故事,主人公在展露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反思人生行为,指认生存欲念和人生精神“损失”。直到主人公完成精神转变,读者看到他的人性之光闪耀,一个生命故事才讲完。此时他生活过的地方已由小镇变成真正的城市,叙事动词体式也由过去时变成现在时。棺材匠雅科夫虽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小提琴和乐曲仍在,象征他的灵魂和爱的精神仍存活。小说标题《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正是这一“永恒视角”的体现,以“未来视角”审视人生的蹉跎、人性的迷失、情感的失落、精神的异化,作者的艺术旨趣在于将对生命故事的讲述转换并延展为对生命觉醒、灵魂永恒的叙说。

4 语言

契诃夫小说的语言以其质朴无华和温暖亲切而著称,这种风格在《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小说中的语言质朴而亲切,通过高度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充满了悖论和悲喜剧感,拓宽了叙事语言的意蕴空间。作者运用意象的隐喻和象征机制,使话语主题不断生发新的意义,而不直接揭示语言深层的内涵,话语中多有暗示和隐喻。这种叙事话语逻辑和独特的修辞色彩,使得小说叙事语言在自然、质朴、平实的外在表现下,内在却复杂、丰盈、深邃,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弹性和张力。关键词语的重复运用是小说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如“损失”一词在小说中的多次出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智变化。通过关键词的语义转换和意义延伸,展现了主人公雅科夫的精神复活。小说通过意象化的语言和关键词的重复运用,激发读者的想象,获得审美意蕴的扩容,展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写和对现代人荒诞无羁生存本相的昭示。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作为俄罗斯戏剧文化创举的契诃夫戏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