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 更新时间:2024-11-11
听见的和听不见的旋律:济慈《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中的声音美学
卢炜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英语文学研究   ·   2024年11月11日   ·   2024年 第2期  
4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引言

介绍了“颂”这一诗歌形式与音乐的紧密联系,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创作中对感官感受的重视,尤其是其颂诗中独特的音乐审美。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中的诗句“听见的旋律甜美如初,但听不见的/更加甘甜”体现了他对“潜藏的音乐性”的探索,这一概念可能源自古罗马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的作品。济慈的诗歌理念强调声音美学,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触发听觉,进而引发其他感官的全面参与,构建独特的声音认知和审美体系。旨在探讨济慈的声音美学体系如何构成、运作,以及如何影响读者对其诗歌的解读,以《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中的声音意象为例进行分析。

二、 语音层面的听觉

济慈的《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中的声音美学基于其独特的颂诗韵式结构和英语音节与含义的组合声效。这两部作品利用英诗格律学中抑扬格的节奏特点和英语语音的特殊现象,直接刺激听觉系统,实现音效和意义的双重表达。《夜莺颂》第一诗节的节奏类似于十四行诗,而整首诗的结构结合了莎士比亚式和彼特拉克式的十四行诗,创造出独特的美感。济慈通过调整音步数和韵式,在五音步抑扬格的基础上为颂诗添加了新的节拍器,如在《夜莺颂》中将五音步抑扬格改为三音步抑扬格,以及在《希腊古瓮颂》中改变韵脚,产生异样的听觉效果。

济慈在颂诗中巧妙运用英语语音特点,如元音与辅音、长音与短音、鼻音与爆破音等,将声音修辞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夜莺颂》中“forlorn”一词在语音学、韵式、修辞上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而《希腊古瓮颂》中“mad pursuit”和“pipes timbrels”的鼻音和爆破音顺序颠倒,构成声音复现。济慈还通过双关语和头韵等形式,如“leave the world unseen”与“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中的“leave”,以及“men”“maidens”“mad”的头韵,强化音乐性和节奏感。

此外,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使用疑问句和重复词汇,如“leave”和“leaves”,在诵读时营造出层层叠叠的节奏效果,同时避免麻木感。通过这些技巧,济慈将诗歌的音效、意义与艺术价值结合,使新型颂诗将表音、表义、审美统一在一个艺术范式之下,突出诗歌的“音乐性”。

三、 阅读层面的听觉

济慈在《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中通过声音美学的第二层境界,即在读者心中营造声音世界,展现了其对声音美的深刻认知。他通过直接描写发声物体和将声音视觉化两种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声音联想。在《夜莺颂》中,济慈歌颂夜莺的美妙歌声,通过具体描写夜莺在绿树丛中歌唱的场景,使读者仿佛听到夜莺的歌声。同时,他运用“voice”、“hear”、“heard”和“song”等词汇强化听觉联系,并通过蒙太奇手法,让读者跨越时空感受到夜莺声音对人类情感的触动。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采用艺格敷词形式,关注声音与视觉的关系。他通过详细描绘古瓮上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希腊,同时用视觉手段创造出虚幻的真实感,调动读者的听觉感受。济慈将听不见的笛声与想象力和灵魂联系在一起,通过视觉诱导下的听觉感受,使读者在古瓮上人物狂欢的场景中,体验到动与静、注视与聆听的神秘组合。这种将视觉与听觉紧密结合的方法,是济慈声音审美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他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的独特艺术追求。

四、 穿越时空的听觉想象

探讨了济慈在其作品《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中如何通过想象力超越感官限制,实现对声音的超验感知。济慈的声音美学在三个层面上得到体现:首先,通过想象力感知“寂静之声”,即在没有实际声音的情况下,通过内心感受声音的存在;其次,通过想象力与死亡对话,如在《夜莺颂》中,济慈描绘了夜莺的歌声与死亡的联系,使读者体验到一种超验的声音美感;最后,济慈利用想象力复原历史中的声音,让读者通过诗歌感受历史的声音和语境。这些声音的感知不依赖于听觉器官,而是通过想象力实现的,展现了济慈对声音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五、 结语

探讨了济慈诗歌中的声音美学,指出其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声学层面,还扩展至感官和想象力。济慈利用物理声音作为媒介,激发读者共鸣,传达“听见的”声音,同时引导视觉等感官参与诗歌解读,发出“听不见”的声音。通过想象力的结合,济慈将这两种声音融入“大脑中的回音室”,构建完整的声音美学体系,提升诗歌主题。这一美学告诫我们,感知的世界有限,未知的世界无限,人类的精神世界浩瀚多元。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诗学与政治:济慈诗歌中的李·亨特与自由派思想

    • 济慈的经典化:海登与塞文对其诗人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