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激活现象在二语或多语者中普遍存在,全球超半数人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研究聚焦于二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二语词汇的激活情况,旨在揭示二语知识与母语记忆的耦合关系,对理解双语活动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探讨了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二语激活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Hoshino u0026 Thierry(2012)和Krogh(2022)认为二语不会自动激活,而Khachatryan et al.(2016)通过脑电信号发现了二语激活的证据。研究者提出实验任务可能影响二语激活,Krogh(2022)的词汇判断任务未发现二语激活,而Khachatryan et al.(2016)的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发现了二语激活。此外,ERP技术能揭示大脑处理语言的内部活动,与行为实验结果可能不同。研究将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关注书写形式和语义概念的加工任务,以更全面地了解二语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的激活状态。
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和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探讨二语学习者在加工与语义无关的书写形式时是否会激活二语,采用三因素设计;实验二研究二语学习者在加工与语义相关的信息时是否会激活二语,采用两因素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研究采用ERP技术收集受试脑电波,以N400成分作为分析指标,探究跨语言认知活动。
介绍了一项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二语激活的实验研究。实验一涉及18名日语水平在N2或以上的中国学生,他们参与了书写形式判断任务。实验材料包括180个词语,分为汉日同形异义词和非同形异义词的汉语词,与120个词语配对形成语义相关和无关的词对。实验流程要求受试判断词对中左右结构的字数是否相同。脑电数据通过62 Ag/AgCl电极帽记录,使用Brain Vision Recorder软件控制,并通过Brain Vision Analyzer软件处理。分析了Cz、C1、C2、C3、C4、FCz、FC1和FC2这8个电极点N400成分的平均波幅。行为结果显示,所有条件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反应时分析显示启动词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脑电结果显示,启动词和汉语语义相关性的主效应显著,但两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当汉日同形异义词作为启动词时,其日语语义可能没有被激活,这可能影响日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的二语激活。
实验二涉及18名北京高校日语学习者,年龄在18至27岁之间,进行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实验材料、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与实验一相同。行为结果显示,正确率均在90%以上,反应时分析显示启动词类型和汉语语义相关性均有显著主效应,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ERP波幅和脑电地形图显示,汉语语义相关性与启动词类型之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当启动词为汉日同形异义词时,汉语语义相关性因素引发的脑电差异不显著,可能因为受试在处理这些词时激活了其日语语义。
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了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二语激活的情况。研究发现,当启动词为汉日同形异义词时,受试者在脑电效应上表现出显著变化,表明在处理这类词汇时,大脑活动受到影响。实验二结果显示,日语学习者在识别汉语词汇时,如果涉及语义加工,可能会同时激活日语词汇。这种激活在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中尤为明显,而在词汇书写形式判断任务中则未观察到。研究还发现,二语词汇的激活受到实验任务的影响,即任务依赖性激活。此外,研究通过脑电信号分析,支持了概念中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模型,考虑了同形异义词的影响。改进后的概念中介模型显示,当二语学习者在母语环境中识别同形异义词时,可以自动激活母语语义,并在加工语义概念时选择性地激活二语语义。
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中,汉日同形异义词作为启动词时产生显著脑电效应,显示跨语言词汇紧密联系。仅在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中,二语语义被激活,揭示任务依赖性。对比实验任务下的激活模式,为语言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争议提供新解释,证实不同语言词汇相互激活现象。研究结果为母语到二语激活提供脑电实验证据,对理解双语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