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了语言政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关注土著语言的语法和书写系统,到20世纪中叶的语言规范问题,再到80年代的“批评转向”,以及21世纪对语言政策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探究。特别指出了语言政策研究的四次浪潮,包括第一次浪潮的语言规划,第二次浪潮的批评转向,第三次浪潮的批评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第四次浪潮的语言政策话语研究。第四次浪潮中,语言政策被视为话语,是政策制定者参与语言管理和治理的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语言政策的话语特征,包括实践性、历史性和元话语性,并提出分析这些特征的三个维度,同时讨论了语言政策话语研究路径的学术背景。
探讨了语言政策话语研究的学术背景,指出这一研究路径是在话语研究和社会语言学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学者提出“批评语言学”概念,分析媒体中的意识形态。随后,费尔克劳等学者将批评语言学发展到批评话语分析阶段,提出多种研究方法。21世纪,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语言使用问题,注重研究社会活动者通过语言实施的社会实践。批评话语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对21世纪的语言政策话语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是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理论认识的拓展。批评话语研究对语言政策话语研究路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批评”“话语”“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认识,以及注重在文本分析基础上阐释社会活动者通过特定话语策略建构身份、再现事实的方法。语言政策话语研究路径将语言政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认为语言政策不仅反映意识形态,而且对语言价值及其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构建、挪用和再情景化,引导和调控人们的语言选择。该研究路径注重解释和分析语言政策的多层次性及其影响,尤其是隐性语言政策对语言价值和语言选择的影响,从结构和能动性两方面通过对语言政策各种实际应用形式进行话语分析,实现对语言政策的理论阐释。
在批评话语研究中,话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社会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二是作为规范语言使用方式的规则。话语的实践性、历史性和元话语性特征使其成为社会主体通过语言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同时也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构和对其他话语的规范与控制。语言政策话语研究将语言政策视为具有这些话语特征的社会实践,关注其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语言政策的实践性体现在其作为社会主体在创造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交际方式,如教育部发布规范或大学宣布考试要求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建构社会实践,也受社会实践影响。研究语言政策需从分析政策文本入手,探究其社会过程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语言政策的历史性强调话语意义的产生受历史语境影响,话语与过去和未来话语的联系。研究语言政策需考虑历史语境因素,如社会结构和群体间关系,以及语言政策如何反映社会历史力量的角力。
语言政策的元话语性指其作为控制话语秩序的规则,具有讨论、评论和控制其他话语实践的能力。语言政策通过塑造社会历史环境和话语权力,规范话语内容和使用方式,如教育政策规定语言形式和使用者。研究语言政策需关注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建构和实践影响。
深入探讨了语言政策作为话语的三个分析维度:文本分析、互动分析和社会分析。文本分析维度强调了对语言政策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的重要性,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和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话语策略的识别。通过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和《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等文本,揭示了语言政策文本中的目的、解读和策略。
互动分析维度则关注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纵向、横向和历时互动。通过分析《标准》、《指南》和《解读》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语言政策话语与教学活动话语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不同社会网络层级间的动态互动过程。
社会分析维度讨论了话语变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语言政策变革为例,说明了语言政策如何影响社会和思想的变革。同时,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英语教育政策文本,探讨了文化认同规划意识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整体而言,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对语言政策话语特征的全面分析框架,强调了语言政策在社会实践中的多维作用和影响。
探讨了第四次语言政策研究浪潮中的语言政策话语研究路径,基于批评话语研究传统,强调了语言政策的实践性、历史性和元话语性三个特征。提出了分析语言政策话语的三个维度:文本特点、话语互动过程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同时指出,这些特征和维度并非唯一,鼓励更深入的探讨。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