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更新时间:2024-09-07
遏制学生欺凌须建立多元防治体系
朱与墨(文) ,  周文颖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青少年法治教育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12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学生欺凌形式多样化,包括传统和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危害大,需法律介入;新修订法律首次纳入学生欺凌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防治学生欺凌是社会关注重点。

一 学生欺凌的消极后果

学生欺凌对学校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网络欺凌因其匿名性和普遍性,使得欺凌行为更加隐蔽且影响广泛。受欺凌者可能因恐惧而逃避学校活动,甚至出现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自卑、绝望,乃至自杀。欺凌者可能面临教育惩戒、治安处罚或刑事责任,且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二 学生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欺凌的产生原因复杂,涉及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学校层面,领导不重视、管理缺失、教育扭曲、道德教育不足、教师处理不当是主要问题。家庭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对欺凌认识不足、忽视孩子求助信号导致问题加剧。学生个体因害怕报复而不愿寻求帮助,使得欺凌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三 遏制学生欺凌的积极举措

强调了学生欺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性,特别是网络欺凌的放大效应。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来遏制学生欺凌,包括:

1. 国家层面:将预防学生欺凌的内容纳入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增加民法、刑法等法律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

2. 社会各界:建立多元防治体系,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责督导,实施网络素养教育项目,建立学生网络、通信用户注册登记制度,以及引入反欺凌保护令制度。

3. 学校: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制定个性化反欺凌规章制度,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常态化开展反欺凌培训、教育及普法活动,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育人观,建立和完善校园举报通道和处理机制,以及内部奖惩机制。

4. 老师:增强责任意识,使用好惩戒权,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介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升处置能力。

5. 家长和其他监护人:承担《家庭教育法》的职责,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关注孩子变化,与学校沟通处理欺凌事件,提高自身处理学生欺凌事件的能力。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