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 更新时间:2024-09-07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金金良(文)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青少年法治教育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11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深入分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建设美丽中国”一课的内容,强调了正视发展挑战和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意识,能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初中学生需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增强忧患意识、法治观念,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建设美丽中国和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 核心素养目标

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资源珍惜、环境保护和自然热爱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了认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清危机与挑战,积极宣传国情国策,掌握科学应对策略,增强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

强调了理解中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和法律,以及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共生和依法治理的必要性。

五、 教学过程

详细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和探究过程两个主要部分。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任务清单,学习主要知识,并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关研究性课题,完成调查报告。探究过程则通过历史回顾、对比参照和现实生活三个情境基础,设置议题进行学习探究。

在历史回顾部分,通过观看动态变化矢量图和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口问题的发展过程和人口政策调整的现实原因。同时,通过播放《新闻调查》视频和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环境恶化问题,思考自然环境美化的路径。

对比参照部分,通过引入中外对比材料和设计综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问题设计从原因分析到启发思考,再到后果分析和跨学科综合性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取向。

现实生活部分,通过生活情境策划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问题设计从多元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到考察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关注度,再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家乡的生态优化尽责尽力。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懂得理论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学科知识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反思

科学精神在政治学科中的重要性,对初中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设计应注重情境性、阶段性和主体性,以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任务单”、“问题链”和“教后记”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深度学习和教学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和学习的角度设计“任务单”,设置真实问题并注意问题梯度,将“教后记”作为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