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研究 | 更新时间:2024-09-07
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主题选择研究
和媛媛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跨文化研究论丛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1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强调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外语技能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者们已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学材料、活动设计和内容模式创新的建议。然而,现有研究在深入性、全面性和实证性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探讨故事讲述者、受众关系等跨文化传播要素方面。虽然有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但专门针对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中国故事英语作文及深度访谈,旨在了解大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主题选择及其原因。

2 社会建构主义文化身份认同观

探讨了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强调了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社会生活历史性和文化性的产物。文化身份认同与个体的呈现方式紧密相关,通过特定的呈现方式,个体能够理解、实现或抗拒特定的身份认同,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文化身份的建构。话语在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个体通过掌握和使用特定话语来显示其团体成员身份。此外,他者的存在对于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至关重要,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促进了自我认知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研究大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关注他们对“中国话语”的判断和选择,以及他们对“他者”的认知。

3 研究设计

介绍了研究设计,包括语料采集和分析。研究对象为北京某高校国际法系22名大一本科生,其中8人参与深度访谈。语料采集分两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参与者撰写关于中国故事的英语作文,第二阶段邀请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采用半结构开放式,用汉语进行,录音并转录。语料分析采用主题分析法,通过编码、归纳提炼主题,关注受访者对中国故事主题选择的看法和过程。

4 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的成就和国情”是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主题。他们强调这些主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反映出对西方世界的负面认知。受访者提到中国故事应展现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等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他们认为这有助于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在实际写作中国故事英语作文时,受访者的主题选择受到个人经历、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反思、以往写作经历和兴趣爱好的影响。例如,有的受访者选择与个人经历相关的主题,有的则基于对“中国故事”的理解选择主题,还有的受访者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主题。

5 讨论及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主题选择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倾向于选择“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成就和国情”作为故事主题,这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及对西方受众的认知。研究提出了“中国故事主题选择‘自我–他者’模型”,强调了大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如何通过自我经验和反思来选择话语,以及如何基于对西方受众的理解和想象来选择主题。

在“自我”方面,大学生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来建构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他们选择特定主题以展现中国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这种建构过程涉及对中国文化的呈现和理想国家形象的塑造,旨在通过故事向国际受众传达中国的形象和价值观。大学生的话语选择通常基于个人经验、反思、生活方式和兴趣,显示出个体性和独特性。

在“他者”方面,大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国际受众,尤其是西方受众,有着特定的想象。他们认为西方对中国存在无知、偏见和敌意,因此选择特定主题以帮助西方了解中国、转变观念。受访者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以此作为选择故事主题的理由。

研究对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提供了启示,建议高校教育应增强大学生对文化身份认同的自觉,培养他们的话语选择意识,并引导他们重视讲述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教育应结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身份认同与跨文化呈现实践的联系,鼓励他们深入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掌握并运用中国文化资源。

此外,教育还应启发大学生正确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深刻认识中西方话语权的不平等,深入了解和批判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建构。教育应鼓励学生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寻找共同点,建立价值认同,并在国际话语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经典在越南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