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译 | 更新时间:2024-09-07
英译选集《活的中国》的“中国现代小说”文学改写
傅莉莉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翻译界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2期  
4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勒菲弗尔提出文学改写包括翻译、选集编撰等,对文学作品名声和形象建构有重要影响。《活的中国》是首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小说的英译选集,由斯诺编撰,选入15位中国作家的24篇作品。选集是“在地编译”成果,编译者与源语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文化诉求和社会话语,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文学特点。

2 《活的中国》编译情况概述

20世纪20年代末,斯诺作为《密勒氏评论报》撰稿人,与中国进步人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知识界和创作界的思想狂潮和社会批判力量。当时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持贬低态度,斯诺决定通过《活的中国》选集展现五四运动后的现代中国形象,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精神、物质及文化变革。选集编译响应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左翼思潮,斯诺支持中国左翼人士,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具有现实批判性,对世界左翼力量有吸引力。同时,选集旨在提升中国现代小说在中国文学系统内的地位。

选集作品编译标准注重小说的社会反映功能,全方位展现当时中国国情和现代中国人生活状态。斯诺关注作品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问题,如农村生活、自然灾害等。编译过程中,斯诺删除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和内容,调整作品行文,确保连贯性、风格统一和形式紧凑。选集利用副文本为西方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和延伸阅读渠道,阐释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选集目标读者为具有左翼进步立场的知识分子,期望他们了解、注意并重视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

选集通过编译手段促成新的文本关联,构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文学语言、典型人物形象及潜在编译话语等方面的选择、配置和突显。

3 中国现代小说的文学形象书写

《活的中国》选集通过收录24篇短篇小说,展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和成熟度。这些作品以第一人称和书信日记体为主,强调个体声音和内心世界,与传统小说的虚构性和叙事性形成对比。选集关注普通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左翼思潮等社会运动的影响。

鲁迅作为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在选集中占据重要地位。编译者采取忠实原文的翻译策略,保留了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如语体杂糅、咒骂语等,体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小说的语言景观。注释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反传统力量和批判立场。

选集还特别关注中国女性形象的书写,通过一系列女性角色展现新旧中国人主体精神的差异性和彷徨迷茫。译者对某些女性形象进行了改写,如《移行》中的桑华和《阿娥》中的阿娥,突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追求解放的形象。

左翼文学立场在选集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文本翻译实施价值导向和操控。编译者显化了人物的阶级属性,强化了劳动人民的形象,提升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语境下红军反帝反压迫运动的正义性。这些改写不仅响应了世界左翼浪潮,也满足了西方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和左翼运动的了解,成为中国现代小说走向西方的重要现代话语资源。

4 结语

《活的中国》作为“在地翻译”的成果,通过编译行为展现了书写性,反映了时代社会和文学话语。作为英语世界中国现代小说的首次亮相,它承担了宣传现代中国、打破成见的使命。编译者在文本编撰中拥有较多自由,能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形象进行“改写”。通过编译书写,强化了文本间的互文关系,构建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文学形象。翻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选集文本呈现出新的文学世界和意义空间,与中西方文学都有所不同。该选集的文学改写赋予了中国现代小说现代价值,树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文学形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活的中国》在出版后半个世纪内受到持续关注,多次重印和提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外译史上全面展现中国现代小说整体形象的重要选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以左翼、革命和反传统为主要特质的文学形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重写和再书写。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