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发展 | 更新时间:2024-09-07
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评述
王迪 ,  丁安琪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8卷 第1期  
0 17(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全球“中文热”兴起,中文学习者数量激增,对国际中文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然而,专业师资缺口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现有研究多从外部视角探讨教师发展,而教师身份认同作为内部视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但相关研究相对不足。教师身份认同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学活动和动机,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概念与特征

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特征。身份认同被定义为个体对“我是谁”的回答,涉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生命内涵与意义。教师身份认同则基于机构身份认同,强调教师对教学和自我角色的理解,以及专业特性和职业发展。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历时性、社会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过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丰富,包含多重子身份,需要在不同身份间进行调节与平衡。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和教学实践活动体现和构建自己的身份。

三、 二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框架与范式

二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主要采用社会身份认同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意象文本概念,2005年后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后结构主义、活动理论等多角度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叙事研究是探究身份认同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叙事构建自身身份。研究工具包括半结构访谈、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日志等,近年引入视觉工具和叙事框架。研究对象涵盖不同母语、经验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内容分为共时和历时研究,探讨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变化,以及教育改革、学校要求、教师能动性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四、 国内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现状

国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自2011年起逐渐增多,2019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职前中文教师,尤其是志愿者教师,探讨了他们的双重或三重身份,以及在海外教学中面临的挑战。研究还涉及了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变化,以及区域国别化研究。本土教师和华裔教师也受到关注,但相对较少。线上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虽缺乏实证数据,但在当前形势下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存在成果较少、题目分散、缺乏规模和体系等问题,对本土教师和在职教师关注度不足,且有理解偏差,将“身份认同”与“身份认可”混淆。

五、 国外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始于2006年,比国内早5年,但研究发表时间不稳定。研究对象多为有中国教育背景的海外中文教师,关注其跨文化教学经历和文化身份。Ennser-Kananen和Wang(2016)发现中文教师尝试将文化身份融入课程学习,建议教师培训考虑文化身份。Wang和Du(2014)通过人种志访谈法研究移民丹麦的中文教师,发现其身份认同随跨文化环境变化。Wu等(2011)发现美国社区中文学校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弱,认为家长应承担更多教育职责。Teng(2017)发现新晋中文教师入职前后身份认同差异大,压力和不安全感增强。Zhang和Zhang(2018)研究母语为丹麦语的中文教师,发现他们在丹麦语环境中教学无跨文化挑战,对语言文化差异更敏感。国外研究更注重深度描述教师身份认同,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母语为中文的教师为主,关注母语非中文教师的研究较少。

六、 展望与未来

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现状表明,研究数量有限,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且存在方法不当问题。建议扩大研究群体,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身份认同内涵和发展规律。研究应关注影响因素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认识身份认同危机,并探索预防机制。提出多个研究选题方向,如职前教师身份构建、海外实习影响、重要他者影响、自我反思、教师情感、能动性、课堂身份认同、在线教学环境、非中文母语教师身份认同等。强调教师身份认同对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关注教师个人投入和情感、信念、能动性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加强研究是促进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国际中文教师线上教学情绪劳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