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 更新时间:2024-09-07
“无望且过剩的爱”:奥登《葬礼蓝调》的自传色彩与哀悼文学价值
于琰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英语文学研究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1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葬礼蓝调》最初作为舞台剧《攀登F6》的一部分,后由奥登改写并由布里滕配曲,成为广为人知的版本。尽管奥登将其归类为虚构作品,但诗中死亡和爱情主题与他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结合奥登的生活背景,探讨诗中的自传成分,以深入理解其悼挽内涵和在挽诗向反挽诗转变中的作用。

一、 《攀登F6》中的人物关系与命运暗示

《攀登F6》通过迈克尔·兰瑟姆的登山故事,探讨了个人命运、家庭关系和同性恋主题。兰瑟姆在英属和奥斯特尼亚殖民地间的F6山峰上,面对政府的登顶任务和个人登山梦想的冲突。他的母亲以爱为名的劝说,使他接受了任务,但山脚寺院的水晶魔镜和住持的警告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魔镜中的预言和祷文揭示了兰瑟姆的同性恋身份,与奥登早期诗作《纳喀索斯》相呼应,表达了对不可及爱情的渴望和悲伤。兰瑟姆的登山伙伴们被名利诱惑,成为政府的信徒,而兰瑟姆在魔镜预言的影响下,经历了队友的死亡和自我认同的挣扎。肖克罗斯和冈恩的冲突反映了兰瑟姆与兄弟詹姆斯的竞争,以及母亲偏爱的矛盾。最终,兰瑟姆在风雪中独自登山,预示着他的死亡和同性恋身份的隐喻。

二、 兰瑟姆的同性恋身份及其心理成因

兰瑟姆的同性恋身份和对兄长詹姆斯的复杂情感,与弗洛伊德在《嫉妒症、偏执狂和同性恋的一些神经官能运行机制》中描述的同性恋心理生成机制相吻合。童年时期,男孩因恋母情结对兄长产生嫉妒,这种嫉妒可能转变为对兄长的攻击性,甚至求死愿望。随着成长,这些敌对情绪在长辈教育和自身无力感的影响下,转变为压抑机制,竞争对手成为同性恋爱目标。兰瑟姆对兄长的嫉妒和态度转变,体现在他化身肖克罗斯身上,要求容忍冈恩的无理取闹,最终攻击冈恩。兰瑟姆对F6的态度转变,标志着他对权力的渴望,这与兄长的政治抱负相联系。兰瑟姆的同性恋者身份和对兄长的倾慕,通过自恋式对象选择和对象认同的错乱得以体现。兰瑟姆的求死愿望并未因爱恋关系而消解,这在《葬礼蓝调》中体现为同性恋情与抑郁哀悼的载体。

三、 初版《葬礼蓝调》的哀悼者与哀悼对象身份

在《葬礼蓝调》的初版中,兰瑟姆登山坠亡后的剧情发展充满神秘色彩。詹姆斯在和平演说中暗示了英政府的军事手段,而兰瑟姆及其队友们意外出现,詹姆斯对此并不惊讶。在对弈中,詹姆斯似乎胜利,但最终在兰瑟姆的质疑下意识到权力的真相。詹姆斯突然倒下,合唱团指责兰瑟姆谋杀,而寺庙住持要求退场,僧侣们抬着詹姆斯出场,斯塔格曼特尔和伊莎贝尔吟唱《葬礼蓝调》。诗中描述了参与葬礼的人员,包括已死亡的人们将活人詹姆斯送入坟墓。兰瑟姆试图否认谋杀指控,但合唱团宣判他有罪。剧情可能是兰瑟姆临死前的幻境,反映了他对兄长的嫉妒和同性恋情感。兰瑟姆在庭审中一度拒不认罪,直到住持道歉认错,兰瑟姆才承认谋杀动机源自无法抑制的爱意。恶魔的身份和山顶巨龙的出现,寓意兰瑟姆求而不得的对象。兰瑟姆的临终醒悟呼应了弗洛伊德的分析,即同性恋者对兄长的敌意源自恋母情结。《葬礼蓝调》不仅是挽诗,也是一首以哀悼为名的“出柜”情诗,抒发哀思与表白情爱的结合。奥登在早期情诗中强调了爱情与死亡的联系,而《葬礼蓝调》中的爱意因缺乏替代对象而难以排解,成为20世纪“反挽诗”的先锋。

四、 初版和再版《葬礼蓝调》的哀悼文学价值

杰汉·莱马扎尼在《叶芝和死亡诗》中提出自哀诗和反挽诗概念,强调自哀诗的主动性和反挽诗的反传统倾向。在《悼亡诗》中,他区分了补偿哀悼和抑郁哀悼,将自哀诗归为抑郁哀悼。奥登的《葬礼蓝调》初版展现了抑郁特征,与他的同性恋性取向和情诗创作有关。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梦是愿望的达成,而《葬礼蓝调》中的濒死梦境反映了兰瑟姆的抑郁心理。初版中对国葬仪式的夸张描述和对詹姆斯阵营的批判,体现了哀悼者的抑郁心态。再版《葬礼蓝调》则转向补偿哀悼,通过夸张的哀愁表述来宣泄哀悼情绪,而非沉溺于过去。奥登的修改被视为哀悼范式的倒退,但两个版本都强调了国葬仪式的隆重,体现了补偿哀悼逻辑。《葬礼蓝调》虽源于虚构背景,却深受奥登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从同性恋者的成长心理中提炼出抑郁哀悼的心理范式,并将其应用于哀悼现实人物,推动了现代挽诗的抑郁化进程。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