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ic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更新时间:2024-09-07
莱奥诺拉·米亚诺笔下非欧人身份的形成与内涵
段维珊 ,  田妮娜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非洲语言文化研究   ·   2024年9月7日   ·   2023年 第2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介绍了非裔移民文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性运动到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代非裔移民文学。特别关注了喀麦隆裔法语作家莱奥诺拉·米亚诺的作品,她通过小说探讨了非欧人的身份问题。米亚诺的创作主题多样,包括移民身份、性别问题等,她的作品常以社会边缘人群为主角。章节分析了米亚诺的三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非欧人在欧洲的困境和身份追寻。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非欧人与非洲大陆的地理和文化疏离,也提供了对非裔流散群体身份的新诠释。

2 非裔移民身份的历史演变

深入探讨了非裔移民身份的历史演变,从20世纪初至今,非裔流散群体的身份经历了从殖民时期的黑人精英形象到后殖民时代的青年移民群体的转变。米亚诺的作品通过描绘不同代际移民的历史与现实经验,展现了非裔移民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与斗争。阿莫克的祖父作为殖民时期成功的黑人精英,其身份与阿莫克的自我认同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身份困境的代际传递。

黑人性思想的兴起,特别是桑戈尔、塞泽尔等人的推动,促使非裔移民重新寻找非洲之根,强化了对故土的眷恋。米亚诺借此呼吁非欧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团结发声,同时对黑人性运动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主张从个人主体经验出发定义身份,超越种族和国家的界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和法国民族国家思潮的兴起,对非裔移民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米亚诺通过《宛若已灭之星》中的主人公阿莫克和沙浦奈尔的生活经历,反映了非裔青年在欧洲的边缘化和生存困境。

非洲中心论的提出,特别是莫莱菲·阿桑特的主张,为非欧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促使米亚诺重新审视西方文明的侵略性。她倡导接受身份的流动性,摆脱国籍的束缚。

性别议题在非裔移民身份建构中同样重要。米亚诺的作品挑战了父权话语体系和异性恋性别政治,通过描绘不同性别和性取向的人物,强调性别不应成为建构自我身份的障碍。

拉斯塔法里教作为一场具有宗教性质的社会运动,在米亚诺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该教派强调黑人文明的遗产和团结,对非欧人文化自信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阿曼德拉和阿莉格西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拉斯塔法里运动在挖掘和重建黑人历史方面的贡献。

3 多重文化的叠加

深入探讨了莱奥诺拉·米亚诺作品中非欧人身份的多重文化叠加。米亚诺的个人经历和多元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宛若已灭之星》和《苦难之昏》通过书名和封面设计,展现了非裔流散者的身份迷失和生存挑战。书中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反映了非欧人群体的现实困境。米亚诺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流行文化、流行用语和喀麦隆英法混合语,体现了非欧人精神内涵。她通过主人公的自我放逐境遇,描绘了非欧人在欧洲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下一代归属感的影响。米亚诺还善于运用黑夜、阴影等意象,传达作品主题和预示人物命运。她的作品展现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非欧人身份内涵中的和解、包容和未来展望。米亚诺对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刻描绘,如雨水、河流、树木等,体现了喀麦隆本土文化的神秘色彩。她的作品通过超现实式的书写,展现了个体经历与地缘政治隔离之间的张力,以及非欧人身份的统一建构。

4 非欧人身份的音乐表达

探讨了非欧人身份在音乐中的表达方式,指出这一概念起源于音乐界,并通过非洲流行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非欧人身份开始在欧洲流行,如大卫·伯恩和扎普妈妈等艺术家开始以此定义自己。法国乐团Les Nubiens和比利时歌手Baloji等也参与了非欧人音乐的创作。非欧人概念随后扩展到戏剧和其他艺术领域,如伊娃·敦比亚的戏剧《非欧女人》和奥地利、比利时的戏剧节。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概念,特别是关注在欧洲大陆成长的移民后代。米亚诺在其作品中通过爵士乐等音乐形式,跨越文学与音乐的界限,探讨非欧人身份的内涵。她的作品《宛若已灭之星》中,音乐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如艾灵顿公爵的《盼福音降临》和梅菲尔德的《艰难时刻》等,反映了非裔流散青年对世界的理解。米亚诺的作品还探讨了布鲁斯音乐与非裔青年的共同命运,以及布鲁斯乐曲结构与故事人物关系的相似性。

5 结语

非欧人身份的多重性源于文化身份、生活环境、刻板印象和社会认同的困境。他们丰富的本土文化经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打破单一或二元对立的世界结构。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