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了Mark L. Johnson和Don M. Tucker合著的《走出洞穴:心智和认知的自然哲学》一书。书中探讨了心智和认知的自然哲学基础,提出了一种整合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多学科视角。作者们认为,心智和认知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理解大脑和身体在环境中的互动来理解。书中还讨论了意识、情感、语言和道德等主题,旨在为理解人类心智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隐喻认知和体验认知的研究进展,以及Johnson和D. Tucker于2021年出版的《走出洞穴:心智和认知的自然哲学》一书。该书通过跨学科证据,阐述了人类认知活动是身体、大脑、感知等神经因素参与的互动过程,而非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映射。本文将概述书中各章内容并进行综合评析。
深入探讨了心智和认知的自然哲学,强调了身体感知、运动控制和情感过程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柏拉图的“洞穴比喻”,阐释了具身智慧在人类生存和繁衍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回顾了知识本质的经典问题,批判了传统哲学对认知的影响。第三章讨论了自我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康德的“超验自我”提出批评。第四章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解释了心智和认知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框架。第五章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对话与互补。第六章探讨了具身意义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指出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体验认知的结果。第七章指出内省法的缺陷,强调认知是一个不间断的积累过程。第八章探讨了人类捕捉信息的过程,强调记忆的组织性和受动机影响的特点。第九章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认知、情感与动机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第十章探讨了动机控制与概念和个性形成之间的密切关系。第十一章详细论述了主观经验与抽象化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第十二章探讨了当代自然哲学与传统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强调了不同学科间的汇流性证据在探索心智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走出洞穴》一书以体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西方哲学传统概念,强调大脑、身体、动机和感知在认知中的作用。书中借鉴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提出摒弃绝对知识概念,认识到知识的变化性,摒弃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与心的不可分离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作者结合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实证研究,验证了体验哲学的三大发现: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书中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师对人类心智工作原理的误解,以及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对人类抽象化能力的影响。此外,该书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研究内容上的启示,但存在章节划分不明显、逻辑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且对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评述不足。尽管如此,该书内容丰富,语言深入浅出,适合不同水平的读者学习和研究,对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