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 更新时间:2024-08-10
事件序列、人物认知和两种戏剧反讽—《皮埃尔》中的双重叙事动力
殷乐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国文学   ·   2024年8月10日   ·   2023年 第5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深入分析了赫尔曼·麦尔维尔作品《皮埃尔,或含混不明》的叙事动力和结构,指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乡村与城市两部分的对比,忽略了情节的复杂性。作者提出打破单一框架,从两个维度考察小说中的戏剧反讽,以更全面地理解前后两部分的意义交织与延续,重新评估被批评家忽视的文本成分。

两个维度的叙事动力与戏剧反讽

深入分析了《皮埃尔》中事件序列和人物认知两个维度对叙事动力和戏剧反讽的影响。事件序列维度展示了皮埃尔从纯真到毁灭的转变,他试图实现四项不可共存的目标,导致自我牺牲和伦理困境。戏剧反讽体现在他非此即彼的自我定位和对外部准则的盲目追求。人物认知维度则揭示了皮埃尔内心焦虑和困惑的根源,以及他对绝对道德正当性的执着。戏剧反讽在于他逃避复杂认知局面和懦弱的行动。两个维度的并置突出了作品主题,即反思绝对化认知模式的必要性。

从事件序列看叙事动力

深入分析了《皮埃尔》中事件序列对叙事动力的影响,指出批评家们通常关注主人公皮埃尔的狂热冲动和非理性选择,而忽略了事件序列与人物动机之间的弱关联性。文章通过内视角的运用,让读者与皮埃尔产生共情,同时叙述者的适时介入提供了额外信息,制造戏剧反讽,建构了复杂的文本规范。皮埃尔的道德困境和悲剧性选择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英雄主义逐渐转变为自我否定和绝望。传奇叙事结构与人物道德处境之间的张力,以及事件序列的突然中止,激发了读者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思考。

从人物认知看叙事动力

深入探讨了人物认知在叙事动力中的作用,以皮埃尔对伊莎贝尔身份的坚信为例,分析了人物内在意识如何超越事件序列的解释边界。皮埃尔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借直觉和命运的安排,坚信伊莎贝尔是他的姐姐,这种坚信更多是出于他愿意相信,而非逻辑推理的结果。这种信仰主义思维模式,反映了皮埃尔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选择相信内心确定性的心理机制。

章节进一步分析了皮埃尔与母亲的关系,以及母亲对皮埃尔认知框架的影响。母亲的乐观认知和对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物的排斥,对皮埃尔产生了深远影响。皮埃尔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背离和对父亲形象的疑惑,成为他内心冲突的源泉。母亲的“理想化回忆”对皮埃尔个人视角的入侵,使他在认知对象的叙事建构上受到限制。

此外,章节还讨论了伊莎贝尔在皮埃尔意识中的作用,以及她如何成为皮埃尔对父亲认知不同侧面之间的连接。伊莎贝尔的出现唤起了皮埃尔对过去记忆的回望,这些记忆片段成为他个人叙事中的“空隙”,并在突发事件中被重新激活。皮埃尔的选择并非仅由伊莎贝尔的出现触发,而是他个人历史中遥远事件的关联关系所致。

章节还指出,皮埃尔的自我牺牲实际上是对认知对象和伦理身份的切割与取舍,以逃避面对善恶混杂的困难。他的自我牺牲在外部事件序列中看似英勇,但在人物认知维度中却暴露出对复杂认知局面的懦弱回避。

最后,章节强调了经验和记忆在认知活动和叙事基础中的重要性。皮埃尔在割裂过去经验和记忆的同时,也失去了构建周围世界意义的基础。伊莎贝尔对早年生活空白的记忆,使她的叙述充满谜团。章节认为,真正的原创性来源于个体赤裸的灵魂与可见的经验世界的结合,而非无中生有。

通过分析皮埃尔的信仰主义思维模式、与母亲的关系、伊莎贝尔在意识中的作用,以及经验和记忆的重要性,揭示了人物认知在叙事动力中的复杂作用,以及两种戏剧反讽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文本深层意义拓展中的表现。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