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古代蒙学在中国儿童启蒙教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实践。蒙学起源于古代,至清代被广泛使用,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通过使用蒙学教材学习汉语,如《三字经》。现代中文教学实践中,蒙学因素如古诗诵读、对联识字等被纳入教材。作者通过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学实践,运用传统蒙学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对不同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了教学、调研和测试,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分析了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提高汉语习得能力和促进学习者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深入探讨了古代蒙学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蒙学作为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其内容涵盖道德伦理、汉字基础、文化知识和语文技能四个方面。德育在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孝经》等教材传授传统儒学伦理。汉字基础教育是蒙学的核心,以“三、百、千”等教材为基础,教授汉字识记、认读和书写。文化知识教育丰富了蒙学内容,包括博物、文学、政治、历史等知识,有助于儿童认识世界和陶冶性情。语文技能教育则侧重于押韵、对仗等语体形式的训练,为写作教学服务。古代蒙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经讲、集中识写、诵读背诵、属对训练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与汉语教学内容相契合,对高级阶段学习者尤为重要。
该论文章节详细探讨了古代蒙学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秋季至2012年秋季,调研了73名来自17个国家的学生,特别是24名日本零起点学生,通过教授古诗背诵,利用韵律性促进汉语语音理解,取得良好效果。第二阶段从2012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依托“儒学经典启蒙”课程,调研了151名学生,主要为马来西亚学生,使用《三字经》作为教材,结合传统蒙学教学手段,加强汉语习得能力和中国文化学习。第三阶段从2017年春季至2020年春季,通过“中国散文小说名篇赏析”课程,调研了168名来自11个国家的学生,引入诵读、识字、抄写、背诵等蒙学手段,提高中国文化理解和认识。
“儒学经典启蒙”课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开设,以蒙学初级读本为教材,采用集中识字、大量抄写、诵读背诵等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文化场所参观、教学视频观看,讲解经学典籍、人物典故和历史故事,传授儒家道德思想。课程内容涵盖《三字经》的字词句篇、常识典故、典籍历史知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进行选择和删节。
“中国散文小说名篇赏析”课程面向四年级本科留学生,使用自拟教材,收录13篇散文和小说作为课文,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要求学生背诵重点段落,通过抄写、背诵、经讲三种蒙学方法,提高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理解。教学中重视字词含义训诂和微言大义传达,引导学生理解原文气势和爱国激情。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满意度高,汉语水平提升。
提出了应用蒙学进行国际中文教学的七点建议。首先,蒙学专业课的设置应基于学生汉语基础和班级水平均衡的前提条件,同时蒙学教学法可应用于其他课型。其次,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水平选择,初级阶段适合诵读简单古诗,而《三字经》等适合高年级学生。第三,教学方式应根据课型选择,诵读、背诵和抄写是有效手段,但需改进对仗、联句等技能训练。第四,蒙学内容在中文课堂上不宜超过1/5教学时间,作为教学补充。第五,高级阶段蒙学课程应采用小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六,蒙学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和新技术,如在线授课中的“经讲”方式。最后,蒙学教育中的道德伦理教育应吸收孔子思想,通过“经讲”方式教授美德,适用于国际中文教学。这些建议为将蒙学教学法引入中文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发展。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