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关键词 | 更新时间:2025-07-18
跨文化戏剧
冯伟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国文学   ·   2025年7月18日   ·   2025年 第4期  
12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跨文化戏剧作为一种实践历史悠久,但其理论概念和研究领域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核心实践包括戏剧观念、形式与剧本的挪用,人员流动、交流与合作,文化元素的杂糅,对异文化现实的再现等。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批评观念的演变,跨文化戏剧的理论内涵不断拓宽,研究范式持续更迭。宏观而言,跨文化戏剧指不同文化在戏剧中的相遇,研究聚焦其相遇方式及具体文化内容。跨文化视角已渗透戏剧这一跨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关乎本体的文学、历史、舞台实践、演员训练等维度,还是从外部视角探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问题。

跨文化戏剧作为一种现象,历史悠久。古希腊戏剧常刻画其他文明,如《波斯人》采用波斯视角,讲述希波冲突,刺激希腊观众反思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中国唐朝宫廷中的“十部乐”,其中八部来自西域,后传至宫外,为民间所吸收,进而传承发展,在宋元时期成为戏曲的关键组成。莎士比亚戏剧多取材于意大利等国的历史与文化,后被德国人奉为“我们的莎士比亚”,成为德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对抗法国从意大利继承而来并大肆推行的新古典主义戏剧。以上例子从作品主题、演出形式、文本流变、戏剧观念交锋等角度反映了跨文化戏剧的不同面向。

狭义的跨文化戏剧概念由美国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谢克纳于1977年提出,旨在以“文化”取代“国家”,以“跨文化主义”取代“国际主义”。该概念主要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戏剧对东方(非地理意义)戏剧形式的挪用,侧重审美要素的传播。代表人物包括戏剧界熟知的许多导演,如谢克纳本人、格罗托夫斯基、布鲁克、巴尔巴、姆努什金等。这批实践者延续了现代主义戏剧传统:为了对抗西方僵化的现实主义,叶芝、梅耶荷德、布莱希特、阿尔托、怀尔德等现代主义者试图在东方寻找新戏剧性,诉诸原始主义、假定性表演、风格化肢体、极简主义等要素。而这些,无不都是西方古代戏剧曾有但却被现代戏剧丢弃的因子。因此,跨文化的过程也是对自我传统的再发明和再发现。

与现代主义者类似,后现代实践者仍从遥远东方寻求普遍而直击心灵的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侧重田野调查而非印象式邂逅。通过全球调研或邀请艺术家合作,他们以人类学视野探寻原始性、仪式性表达,融入创作,并构建欧美话语阐释这些异文化传统。由于其作品别具一格的美学以及理论观察的卓越洞见,上述实践者在20世纪下半叶影响巨大,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1992年,法国戏剧理论家帕维斯将1983—1988年间的论文结集,取名为《文化交叉路口的戏剧》,总结上述实践中的经验,并提出“沙漏模型”,描述一种戏剧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并不断适应的过程。此时,帕维斯的理论话语与西方实践者的思路一致,偏重美学,忽略权力,带有理想化和东方主义色彩。同期,非白人学者也发出批判之声。1991年,《表演艺术杂志》将过去十余年发表的相关主题论文结集,命名为《跨文化主义与表演》,开启了对跨文化戏剧实践的批判。批判者大多具有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背景。1990年,曾在耶鲁求学后回归印度的学者巴鲁卡出版专著《戏剧与世界:表演与文化政治》,集中火力批判跨文化戏剧的主要实践者,此后声名大振,成为该领域的旗手。批判声浪的兴起与萨义德著作的广泛传播直接相关。1978年,《东方主义》出版,受其影响,跨文化戏剧研究的立场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批判者的观点如下。首先,上述跨文化实践和理论本质上仍信奉东西方二元对立,强调差异并暗示西方文化优越。在常见的跨文化叙事中,西方戏剧善于文本,东方戏剧长于形式。在文本中心的时代,形式自然是附属;去文本中心的后现代则将非西方遗产神秘化,作为工具。问题在于,因为历史和现实中文化霸权的关系,非西方的文本缺乏有效的翻译、传播和理解,只能加剧刻板印象。这一趋势虽在近年有些微改变,但却难以撼动已然成形的格局。西方戏剧家的实践中,东方美学形式仅有异域风味,本质上是“厌倦的产物”,无益于增进对东方戏剧的理解。华人学者雷碧玮批判道,当今世界主导的跨文化戏剧模式仍是“霸权跨文化戏剧”,特征在于“结合第一世界的

结语

跨文化戏剧内涵和研究内容随时代和学界参与而变化,涉及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等。跨文化戏剧复杂且矛盾,需反思其初衷,作为寻找共性和建立共情的手段。在强调差异和身份政治的时代,跨文化戏剧的政治效应易被规避。第一波跨文化戏剧者因霸权色彩被否定。应超越文化政治批判,关注美学革新和创造。朗西埃认为审美行为可创造新的感知模式和政治主体性。批判地继承前两波遗产,关注美学对经验的溢出,是当前研究者思考的问题。费舍尔-李希特提出“超越后殖民主义”,强调戏剧的审美活动本质。跨文化戏剧研究需第三世界国家学者参与,中国学者可综合不同研究方法,展现研究潜力。将跨文化方法融入戏剧研究,是新一代学人的使命。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美学的愉悦

    • “非作诗学/政治”是虚无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