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 更新时间:2025-07-30
谈翻译学论文写作的几点方法论原则
蓝红军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翻译界   ·   2025年7月30日   ·   2025年 第2期  
3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翻译学在我国已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地位和社会功能逐渐获得认可。但独立学科身份的获取并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关键。学术论文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方法论意识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培养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研究方法论训练,如开设方法论课程,但学生在实际研究方法选择和运用上仍感困惑。本文结合翻译学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发现的问题,探讨研究方法论选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旨在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1 明确翻译本体论观点

讨论了翻译学论文写作中本体论观点的重要性。本体论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对翻译研究至关重要。不同的本体论观点,如语言转换、符号转换、思维方式转化等,影响研究者选择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翻译研究的本体论随学科发展而变化,包括文化本体论、语言本体论和符号本体论等。理论视角的选择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理论决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和陈述的精确性。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时应明确本体论立场,理解新方法背后的研究对象本质认识,以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

2 明确研究目标设定

强调了翻译学论文写作中研究目标设定的重要性,指出研究目标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翻译学研究分为普通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针对普遍性和实际问题。研究目的在于理解翻译过程和现象、把握翻译规律、分析翻译主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调查问卷等描述性方法,以及实验、实地研究等探索性方法。解释性研究旨在构建系统化知识,形成理论概念和命题,探索理论假设与条件因素的关系。预测和控制翻译行为也是研究目的之一,通过实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控制性研究要求更高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针对性。

3 明确自身知识论立场

探讨了知识论在翻译学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涉及知识论的不同流派如本质主义、经验主义、相对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对翻译学知识科学性、客观性及其来源的影响。章节强调了史识观与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的相互关系,指出史识观决定了研究程序、史料认定和取舍,以及思想表述和主张阐明的模式。研究者根据其史识观,如客观存在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风格,以提升研究的客观性或强调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4 保持理论工具融贯性

讨论了翻译学论文写作中理论工具融贯性的重要性。强调理论工具的前后一致性,避免在一篇论文中混用多种理论导致理论“打架”。指出理论框架必须与研究目标相适应,理论框架是研究者分析材料、整合信息的思维结构。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避免“功利主义”现象。同时,翻译学研究理论的融贯性并不排斥对不同学派理论的兼容并蓄,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反思和证伪自身的理论立场。研究者应深入了解和消化各种理论,坚持在某个领域开展长期深入研究,为学科目标的实现不断开拓前沿。

5 保持研究材料同质性

强调了翻译学论文写作中保持研究材料同质性的重要性。同质性要求研究材料性质统一,与研究结论紧密相关。无论是共时性还是历时性研究,翻译活动或文本必须具有同质性。例如,比较新老译员职业表现时,应选择同一地区、同一工作环境下的译员。基于文本分析翻译操作规范时,所选文本需在翻译方向、源语文本文体上一致。同质性实质上是对研究变量的控制,确保所选材料能为研究带来有意义的数据。案例研究可用于证实或证伪理论,但个案样本无法代表异质总体,结论外推需谨慎。只有找到同质总体,个案样本才具有代表性。

6 保持研究领域的包容性

讨论了翻译学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不同研究领域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叉性。指出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领域时应明确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并提倡不同领域间的互相包容和促进。同时,文章探讨了翻译学论文写作中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本体论认知、研究目标定位、知识论立场等,并强调这些原则对于确保学术探索方向性、论证过程科学性和学术创新可能性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原则的有效性,并结合认知科学方法探讨方法论意识培养路径,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重视研究方法论问题 提升翻译学研究质量——弗朗茨·波契哈克教授访谈录

    • 翻译期刊主编谈翻译论文写作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