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德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中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经贸德语人才需求增加。我国高校德语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拓展至外交、经济等领域,培养复合型德语人才。然而,经济德语教学存在缺乏统一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资源选择随意性等问题。本文旨在从语言学角度界定“经济德语”概念,探究其教学法意义,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德语教学模式,解决经济德语的定义、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等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国外经济德语教学实践增多,但国外研究成果难以指导中国高校教学。德国经济德语教学主要面向非德语母语经济专业学生和从业者,分为“经济德语”和“以职业为导向的德语课”两类,教学内容和方法差异明显。中国高校经济德语教学主要针对德语专业学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内研究相对落后,1998-2024年间中国知网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赵劲1999年对在华德企进行语言需求调查,发现中国德语专业毕业生在口语交际、经济专业知识、跨文化管理等方面能力欠缺。施罗德提出应降低经济学和语言专业度,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灵活性和自主性。刘方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专业能力、跨文化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启发。
探讨了“经济德语”的概念及其专用语特征。经济德语作为一种专业语言,其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语言系统导向、语用交际导向和认知心理导向。霍夫曼将专用语定义为专业领域内用于沟通的语言手段,并根据专业化程度和亚语言划分专用语的不同层面。经济德语在词汇、句法和语用层面具有独特特征:词汇层面通过复合构词法、隐喻构词法和外来词渗透实现经济性符号化表征;句法层面具有程式化特征,体现经济理性的结构化表达;语用层面则是商业文化在语言中的投射,如政策文本中的价值观和隐式价值判断。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术语习得效率、商务文本写作规范性和外语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
讨论了经济德语教学的目标体系,强调了经济德语的专业性、专用语性和跨文化性三个特性。专业性涉及经济学、经济机构和日常经济活动三个应用领域;专用语性包括理论语言、职业语言和日常语言三个层面;跨文化性关注异域经济交流中的文化元素。经济德语教学应实现专业认知力、语言行动力和跨文化能力三维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用语行动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探讨了我国高校德语专业经济德语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旨在实现三维能力目标。首先,通过专业语料库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驱动式学习能力,解决教材不足和教师缺乏经济领域实践经验的问题。其次,采用项目课堂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涉外经贸领域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配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组织专业实创课和企业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德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强调了我国高校德语专业经济德语教学的旺盛需求和市场导向性,指出了教师和学生在经济学专业基础和经济领域工作经验方面的不足。基于专门用途德语研究,经济德语教学应体现专业性、专用语性和跨文化性,并实现专业认知力、语言行动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三维目标。作者提出了针对我国国情的经济德语教学模式,包括利用专业语料库、项目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已显示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潜力。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